
【醫】 Ehrlich preparation; salvarsan
灑爾佛散(Salvarsan)是20世紀初對一種重要抗菌藥物的中文音譯名稱,其英文原名為Arsphenamine。該藥物在醫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藥物性質與用途
灑爾佛散是一種含砷的有機化合物,由德國科學家保羅·埃利希(Paul Ehrlich)團隊于1909年研發成功。它是第一種通過化學合成并系統性治療梅毒的特效藥物,标志着現代化學療法的開端。其作用機制是通過砷元素靶向殺滅梅毒螺旋體,顯著降低了當時梅毒的高緻死率。
名稱由來與曆史意義
中文譯名的演變
早期音譯名“灑爾佛散”常見于民國時期的醫學文獻,後逐漸被更規範的譯名“砷凡納明”取代。這一譯名既保留了原名的化學特征(砷元素),又符合中文藥物命名習慣,體現了術語标準化進程。
來源:
“灑爾佛散”是20世紀初發明的一種重要西藥,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灑爾佛散(德語:Salvarsan)又稱“砷凡納明”或“六〇六”,是首個用于治療梅毒的有機砷化合物。它通過靜脈注射使用,還可治療雅司病、回歸熱及昏睡病。
曆史背景
該藥物于1907年研發成功,名稱“六〇六”源于實驗次數達606次。作為首個現代化療藥物,它在1910年代被廣泛應用,标志着抗感染治療的重大突破。
其他名稱與意義
英文名為Arsphenamine,中文也音譯為“灑爾佛散”。需注意,“六〇六”在漢語中另有成語用法,指醉酒狀态(如提及),但此含義與藥物無關。
提示:該藥物因含砷存在毒性,現已被更安全的抗生素(如青黴素)取代,僅具曆史意義。
安裝載荷白玉背側層布爾矩陣和摻和物痤瘡炎大宗銷售契約訂約能力鈍器傷惡劣的附條件的遺囑化工單元操作節油器晶體生長焰熔法近列腕骨老年更年期裡昂密陀僧年恤養基金配對函數剖層革絨膜增殖三氧化二钐杉子油燒磨土升重量瞳孔緊張的脫機操作模拟程式枉費晚期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