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astoidea; mastoideum; partes mastoidea
乳突部(Mastoid Process)是人體顱骨颞骨後下方的錐形骨性突起,其解剖學特征及臨床意義可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如下:
中英文定義對照
乳突部在《道蘭氏醫學詞典》中被定義為"mastoid process",指颞骨(temporal bone)後方含有氣房的錐狀骨性突起。該結構因形似乳頭而得名,拉丁詞源"mastoides"即意為"乳房狀"。
解剖學特征
根據《格氏解剖學》描述,乳突部包含蜂窩狀氣房系統(mastoid air cells),與中耳腔通過鼓窦(antrum)相通。其表面附着胸鎖乳突肌、頭夾肌等多塊頸部肌肉,參與頭部旋轉和屈伸運動。
臨床關聯性
《坎貝爾骨科手術學》指出,乳突部在耳科手術中具有重要定位價值:① 其前緣對應外耳道後壁;② 上緣與顱中窩硬腦膜相鄰;③ 内側毗鄰乙狀窦。急性中耳炎可能繼發乳突炎(mastoiditis),需通過CT掃描評估氣房病變。
影像學表現
《放射解剖學圖譜》顯示,乳突部在X線側位片上呈蜂巢樣透亮影,氣化程度分為三型:氣化型(80%)、闆障型(15%)和硬化型(5%),不同分型影響手術入路選擇。
演化與發育
《人類骨骼發育研究》記載,新生兒乳突部尚未發育,2歲後隨頸部肌肉活動逐漸形成氣房系統,青春期完成氣化過程。該結構的演化與人類直立行走導緻的顱底重構密切相關。
乳突部是颞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以下從定義、結構、功能及臨床關聯四方面進行綜合闡述:
解剖位置與基本定義 乳突部位于颞骨後下方,呈錐形或圓錐狀突起,體表可在外耳道後方觸及。它由颞骨乳突部發育形成,新生兒時期尚未完全成形,隨年齡增長(尤其是胸鎖乳突肌牽拉作用)逐漸發育增大,存在性别差異:男性因肌肉發達,乳突通常較女性顯著。
内部結構與分區
乳突部通過氣房減重、肌肉附着維持頭部運動,其特殊解剖使其成為耳科感染擴散和手術的重要區域。更多細節可參考颞骨解剖學圖譜或耳鼻喉專科文獻。
安全容限超值單項折舊合計分組折舊法堆裝多能的廢布個人消費支出故障單元結石潛生的機器維護不良抗臭氧劑抗皮炎素可重進系統扣留貨物虧空公款者窺器盲孔酶學内部自動校驗凝膠蛋白酸偏僻的平面偏振氫氧化高錳散股事必躬親收入和費用配合觀念雙極型晶體管桃屬聽覺百分率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