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子英文解釋翻譯、蒼耳子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fructus xanthii
分詞翻譯:
蒼耳的英語翻譯:
【醫】 Xanthium japonicum Willd
子的英語翻譯:
【機】 leaven
專業解析
蒼耳子(Cāng ěr zǐ)
一、中文釋義
蒼耳子為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的幹燥成熟帶總苞的果實。其形态呈紡錘形或卵圓形,表面黃棕色至黃綠色,密生鈎刺,頂端有2枚粗喙狀刺。傳統中醫認為其性味辛、苦、溫,歸肺經,具有散風除濕、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常用于風寒頭痛、鼻淵流涕、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等症。
二、英文對應詞
- 植物學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 英文通用名:Siberian Cocklebur Fruit(西伯利亞蒼耳果實)
- 藥用部位:Dried ripe fruit with involucre(幹燥帶總苞的成熟果實)
- 功效術語:
- Dispels wind and dampness(散風除濕)
- Unblocks the nasal passage(通鼻竅)
- Relieves pain(止痛)
三、藥用價值與權威文獻記載
- 《中國藥典》(2020年版)明确收錄蒼耳子,指出其含蒼耳苷、脂肪油、生物堿等成分,需炮制(炒黃)後使用以降低毒性。
- 《中華本草》記載其歸肺經,主治鼻淵涕濁,并強調“内服宜慎,過量易緻中毒”。
- 現代藥理研究(如《中草藥》期刊)表明蒼耳子提取物具有抗炎、抗菌及免疫調節作用,但需嚴格控制劑量。
四、注意事項
蒼耳子含毒性成分(如蒼術苷),過量服用可導緻肝腎功能損傷。臨床使用需遵循醫師指導,孕婦及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權威參考來源:
-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
- 《中華本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
- 《中草藥》期刊:蒼耳子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DOI:10.7501/j.issn.0253-2670.2018.12.001)
網絡擴展解釋
蒼耳子是菊科植物蒼耳(學名:Xanthium sibiricum)的幹燥成熟帶總苞的果實,為傳統中藥材,具有悠久的使用曆史。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來源與别名
- 植物來源: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蒼耳的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幹燥後除去雜質入藥。
- 别名:老蒼子、牛虱子、胡蒼子、棉螳螂、癡頭芒等,因形态和地域不同而有多種稱呼。
形态特征
- 外觀:呈紡錘形或卵圓形,長1-1.5厘米,表面黃棕色至黃綠色,密布鈎刺,頂端有2枚粗刺,基部有果梗痕。
- 内部結構:橫切面可見縱隔膜分隔為2室,各含1枚瘦果;種子具油性,味微苦。
性味歸經與功效
- 性味:辛、苦,溫;有毒。
- 歸經:主歸肺經,部分文獻提及歸肝經。
- 功效:
- 散風寒:用于風寒頭痛、感冒鼻塞。
- 通鼻竅:主治鼻淵(鼻窦炎)導緻的流涕、鼻塞。
- 祛風濕:緩解風濕痹痛、關節拘攣。
- 止癢:治療風疹、濕疹、皮膚瘙癢。
臨床應用
- 常見配伍:常與辛夷、白芷等配伍治療鼻淵(如蒼耳子散)。
- 現代應用:用于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風濕性關節炎及皮膚疾病。
- 用法用量:煎服3-9克,需炮制(炒黃去刺)以降低毒性。
毒性及注意事項
- 毒性成分:主要為蒼術苷等,過量可緻惡心、嘔吐、肝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 安全用量:日服不超過10克,且需嚴格遵循炮制規範。
- 禁忌:血虛頭痛、孕婦及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曆史與文化
- 典籍記載:首載于《神農本草經》,稱“枲耳實”;唐代《千金方》定名“蒼耳子”,沿用至今。
- 名稱由來:因果實幹燥後呈蒼褐色,且表面多刺如耳鈎而得名。
蒼耳子作為一味兼具療效與毒性的藥材,需在專業指導下使用。其通鼻竅、祛風濕的功效顯著,但須嚴格控制劑量,避免誤服或過量引發中毒。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變頻器玻璃襯底博弈圖不通過規采油區鈍葉水蠟樹多重标記化合物分子内親核取代杠柳鍋巴火花調整琥珀酸二丁酯即期現款克勒德氏溶性銀空閑的聯麥角甾醇淋巴結門利潤圖梨狀肌上孔隆隆聲旅行證件麥角鹼酸銘文的配位多面體浦松氏比氣缸座驅策神經鞘細胞釋放思維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