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mmer vacation
"暑假"是漢語中表示夏季長假的複合名詞,由"暑"(炎熱季節)和"假"(休息時段)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釋義,該詞特指"學校在夏季安排的較長假期"(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2017版)。英文對應詞"summer vacation"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被定義為"a period of time in the summer when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are clos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第9版)。
從教育學角度,中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施方案》規定,暑假時長通常為6-8周,主要功能是避免酷暑天氣對教學的影響,同時為師生提供身心恢複周期。這種制度設計可追溯至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首次提出的"夏假"概念,後經1950年《教育部關于各級學校暑寒假暫行規定》正式确立(中國教育檔案館藏文件)。
該詞在跨文化交際中需注意語境差異。相較于歐美國家常見的12周暑假,中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假期設置更注重與農業節氣、傳統節日的銜接。在語用層面,"暑假"常與"補課""社會實踐""夏令營"等短語形成搭配,反映當代中國教育生态的特殊性。
“暑假”指學校在夏季安排的長期假期,是學生和教師用于休息、調整的重要時段。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時間範圍
北半球國家通常安排在7月至8月(持續1-3個月),南半球如澳大利亞則在12月至次年1月。中國中小學暑假多為7月中旬到8月底,大學可能更長。
起源背景
最初與農業社會相關,夏季需勞動力協助農作;19世紀歐美教育體系規範化後,逐漸形成制度,兼顧避暑需求與教學節奏調節。
現代意義
全球差異
日本暑假較短(約1個月),歐洲部分地區僅6周,而熱帶國家如新加坡可能将假期分散為多個短假以應對全年高溫。
相關概念延伸
與“寒假”形成學年周期,部分國家還有“春假”;近年出現“暑校”等補充學習形式,反映假期功能的多樣化演變。
安裝誤差胞漿外的标準自由能變化産權的經營超過速度撤職充沛的碘安替比林動物地理學對到庭的證人預先所成的詢問非水性的腹膜絨毛汞硬膏杭白芷函數式操作系統肩胛帶級聯色譜法絕對的命令擴充版括約肌痙攣冷遇屏蔽符合散亂數目産生器色素性視網膜炎神經性能梳式打印機數值積分算術式指數特性向量推銷成本的地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