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d reception; cold shoulder; disesteem
"冷遇"作為漢語詞彙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冷淡的待遇或不受重視的接待",對應的英文翻譯包括"cold reception"和"neglect"。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該詞由"冷"(冷漠)與"遇"(對待)構成複合詞,特指人際交往中缺乏熱情的接待狀态。
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2018)中,"冷遇"被解釋為"to be given the cold shoulder",強調被動遭遇的社交疏離。商務印書館《新時代漢英大詞典》第2版(2014)補充其使用場景可延伸至外交場合,指代國家間的非友好往來。
與近義詞"冷落"相比,《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指出"冷遇"更側重描述被動态的遭遇,而"冷落"多用于主動施加的忽視行為。該詞常見于商務信函及文學作品中,如"遭遇客戶冷遇"或"英雄受到時代冷遇"等修辭表達。
“冷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社會與情感層面
冷遇可能源于個人、群體或制度的不公正對待,例如職場中的排擠、社交中的忽視等。這種行為會讓被冷遇者感到被邊緣化或不被尊重。
例句:周而複在《上海的早晨》中寫道:“巧珠在小學裡受了這樣的冷遇,會回來躲在媽媽的懷裡哭訴。”()
文學與日常用法
常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的負面體驗,如“遭到冷遇”“備受冷遇”等,強調情感上的疏離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語境用法,可參考文學作品中相關描述(如《上海的早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