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放射現象英文解釋翻譯、天然放射現象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電】 natural radiactivity
分詞翻譯:
天然放射的英語翻譯:
【化】 natural radiation
現象的英語翻譯:
phenomenon; appearance
【化】 phenomenon
【醫】 phenomenon
【經】 phenomenon
專業解析
天然放射現象(Natural Radioactivity)
指自然界中某些不穩定原子核自發釋放粒子和能量的物理過程,常見于鈾(U)、钍(Th)等重元素及鉀-40(⁴⁰K)等放射性同位素。這一現象由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于1896年首次發現,揭示了原子核内部的衰變行為,無需外界激發即可持續發生。其本質是原子核通過α衰變(氦核)、β衰變(電子/正電子)或γ衰變(高能光子)達到更穩定狀态的過程。
科學原理與類型
- α衰變:釋放帶正電的氦核(²⁴He),原子序數減少2,質量數減少4。例如:
$$^{238}{92}U to ^{234}{90}Th + _2alpha$$
- β衰變:中子轉化為質子時釋放電子(β⁻)或質子轉化為中子時釋放正電子(β⁺),原子序數變化±1。例如鉀-40衰變:
$$^{40}{19}K to ^{40}{20}Ca + e^- + bar{
u}_e$$
- γ衰變:激發态原子核釋放高能光子,不改變原子序數與質量數。
自然存在與影響
天然放射現象廣泛分布于地殼(如花崗岩含鈾)、大氣(氡氣)及生物體(⁴⁰K)。其輻射貢獻了約80%的人類環境本底輻射,是地球内部熱能來源之一,并應用于地質年代測定(如鈾鉛定年法)。
權威參考來源
- 國際原子能機構 (IAEA). 放射性基礎知識 https://www.iaea.org/topics/radiation
- 美國環保署 (EPA). 天然放射性來源 https://www.epa.gov/radiation/radiation-sources
- 中國核安全局. 輻射防護導論, 核工業出版社, 2018.
- 中文維基百科. 放射性衰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放射性衰變
網絡擴展解釋
天然放射現象是指放射性元素自發地放出射線的現象,其核心在于揭示了原子核的複雜結構。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發現
- 天然放射現象由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于1896年發現。它指某些元素(如鈾、钍等)無需外界作用,自發地釋放出α、β、γ三種射線的現象。
- 關鍵意義:這一發現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傳統認知,證明原子核内部存在更微觀的組成結構。
2.射線的性質與分離
- 三種射線特性:
- α射線:帶正電的氦核(2個質子+2個中子),穿透力弱,可被紙張阻擋。
- β射線:高速電子流,帶負電,穿透力較強,需鋁闆阻擋。
- γ射線:高能電磁波,不帶電,穿透力極強,需厚鉛闆或混凝土防護。
- 分離方法:通過電場或磁場可區分三種射線(α偏轉角度小,β偏轉角度大,γ不偏轉)。
3.本質與衰變機制
- 本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通過衰變轉化為另一種原子核,同時釋放能量和粒子。例如:
- α衰變:核内釋放氦核,原子序數減少2,質量數減少4。
- β衰變:中子轉化為質子并釋放電子,原子序數增加1。
- γ衰變:激發态原子核躍遷至低能态時釋放光子。
- 半衰期:放射性元素衰變一半所需時間,與外界條件無關。
4.相關元素範圍
- 原子序數≥83的元素普遍具有天然放射性(如鈾、鐳等),部分原子序數<83的元素(如鉀-40)也有放射性。
5.科學意義與應用
- 意義:推動了核物理學發展,為原子核結構模型(質子+中子組成)奠定基礎。
- 應用:醫學放療、地質年代測定(如碳-14測年)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衰變公式或具體實驗,可參考中的詳細分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報表程式産生器變旋标準正交系部分代數學觸覺倒錯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比率單一記帳法地衣黃素酸動脈壓過高對附屬物的留置權副像稿約衡器減根法解隊絕熱條件鍊條傳動法硫嗎啉慢性囊性乳腺炎耐荷添加劑起始字符贍升降杆柿澀酚收費率輸出許可鎖緊彈簧縮窄器圖形應用系統蛙蘭氏球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