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王 刘邦 的军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汝能止 汉 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
(2). 汉 朝的军队。《汉书·赵充国传》:“ 武帝 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 匈奴 ,大为虏所围。 汉 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
(3). 元 代 汉 人编成的军队。《元史·兵志一》:“既平中原,发民为卒,是为 汉 军。”
(4). 清 旗籍的一种。凡 汉 人於 明 季降 清 者,依 满洲 兵制,编入 汉 军各旗。《清会典·内阁·典籍厅》:“典籍, 满洲 二人, 汉 军二人, 汉 二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家姓 安 ,是个 汉 军世族旧家。”
汉军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历史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随时代变迁而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指中国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正规军事力量。汉军以步兵、骑兵为主体,在汉武帝时期发展为高度组织化的军队,通过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拓展疆域,奠定中原王朝的军事体系基础。其建制包含中央军(南北军)与地方郡国兵,兵器以铁制环首刀、强弩为特色。
来源:《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战争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元代推行"四等人制",将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色目人)、汉军、新附军(南宋降军)四类。此处的"汉军"特指原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及契丹、女真等族武装,属第三等级军事力量,承担屯戍、工程等任务,地位低于蒙古与色目军队。
来源:《元史·兵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清朝入关后,将归附的明朝军队及汉人编入"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并列)。汉军旗人享有部分特权,可任文官武将(如施琅、年羹尧),但地位低于满洲旗人。乾隆后逐渐边缘化,清末与绿营共同衰落。
来源:《八旗与清代政治论稿》(杜家骥著,人民出版社)
在历史研究与文学影视中,"汉军"常代指以汉族为主体或汉王朝所属的军队,如"明末汉军抗清""影视剧中的汉军阵列"。
来源:《中国历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历史概念规范》(2020版)
“汉军”是一个历史术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刘邦的军队(秦末汉初)
指汉王刘邦在楚汉争霸时期统领的军队,是推翻秦朝、击败项羽的核心力量。例如《史记》记载“汝能止汉军,我活汝”,即指刘邦的部队。
汉朝的正规军队(西汉至东汉)
泛指两汉时期的中央及地方军队,承担对外征战、对内平叛等职责。如《汉书》提到“汉军乏食数日”,描述汉武帝时期与匈奴作战的情景。
元代汉人编成的军队(1271–1368)
元朝将中原汉人编入的军队,与蒙古军、探马赤军并列,负责镇戍和作战。例如元世祖时期“发民为卒”,用于平定南方或驻防边疆。
清代八旗中的汉军旗(1636–1912)
清朝入关前归降的汉人被编入汉军八旗,隶属旗籍,军事制度仿满洲。如明末降清的汉人依兵制分隶各旗,形成独立军事体系。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若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更详细的历史背景,可参考《史记》《元史》等文献或网页中的例句。
并视笔兴财神惭忿澄黝车轴汉代签倒牙达徒东洋参豆重榆瞑耳视帆布床方里聒聒儿行家皓质鸿懿歡动皇驾虺隤呼牛呼马见义敢为辑録井牀进乐跻攀寄生草军爵滥觞罹难慢曲愍不畏死泥车瓦狗迫激蒱酒蔷薇水窍生生巧月恰纔切诣轻言轻语镕范三元及第上开舌簧时期市直手帖贪悋叹笑听説听道湍水玩弄刓印遗金鏬漏校室懈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