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iginate] 浮起酒杯。喻事情的开始
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孔子家语·三恕》
(1).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江水 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觴者也。” 清 钱谦益 《南京吏部右侍郎顾起元父国辅赠通议大夫制》:“朕闻 黄河 之水,源可滥觴。”
(2).指小水。 南朝 宋 谢灵运 《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滥觴逶迤,周流 兰殿 。”
(3).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初学记》卷十六引 唐 虞世南 《琵琶赋》:“强 秦 创其滥觴,盛 汉 尽其深致。”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滥觴肇迹,容或可观,累屋重架,无乃太甚!”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夫荒唐之词,发端於 漆园 ;怪诞之説,滥觴乎《洞冥》。”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文学》:“ 中国 文化大抵滥觞于 殷 代。”
(4).波及;影响。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沧浪诗评》:“盛 唐 人诗,亦有一二滥觴晚 唐 者。” 宋 陈亮 《复胡德永书》:“ 亮 方一切置门外之是非,而求其自容于天地间,倘可以免,凡今所召,皆数年前餘波之所滥觴也,决不敢以是自沮。”
(5).犹泛滥;过分。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借使所入之沟虽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满浸淫,而有滥觴之患矣!”《明史·史可法传》:“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觴,自后宜慎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嘉庆初年谏臣》:“ 福文襄王 康安 虽屡立战功,然所歷封疆,苞苴广进,没后復膺重典,未免滥觴。”
“滥觞”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三个角度解析:
一、本义溯源 “滥”为浮起之意,“觞”指古代酒器。《荀子·子道》载“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描绘江河初发源时水流细小,仅能漂浮酒器的自然景象。此义项在《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中被明确标注为原始水文意象。
二、引申义发展 自魏晋时期起,“滥觞”开始喻指事物起源。陆机《文献》有云“诗赋之兴,滥觞于《楚辞》”,此处将楚辞确立为诗赋文体的发端。现代汉语中该词保留此用法,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其为“比喻事物的起源或发端”。
三、使用范畴 该词属于书面语体,多用于学术、文学领域描述文化现象、思想流派的起源。值得注意的是,在《辞源》第三版(2015年修订本)中特别强调其适用场景应为“追溯事物本源”,不宜用于日常口语表达。
“滥觞”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àn shāng()。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原指江河发源之处水量极小,仅能浮起酒杯(“滥”指水流漫溢,“觞”指古代酒器)。如《孔子家语·三恕》记载:“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
数学表达为:若水源处水量 $V$,则 $V approx$ 一觞之容量。
词源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荀子·子道》中“其源可以滥觞”,后逐渐引申为事物起源的比喻义。
名词:事物的起源
指代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或源头。
例句:
动词:波及或影响(较少用)
如“共和党掌控众院滥觞于金瑞契1994年的策略”。
在《水经注》等地理著作中,常用“滥觞”描述河流发源地的水文特征,如“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汉典》或《搜狗百科》等权威来源。
百鍊铅包贯背碑覆局卑谄不球的怎灿烂夺目城圈扯劝重映处理品耽饶单绪打扇打野鸡东观鰐浪阨室丰辩风云骨鲠之臣国美恒産华霍黄姜荒沴火患甲乇甲字库漈留晋邦竞技津堠即心即佛剧诗刊摘苦不堪言良楛林光緑衣郎女店主女壻炮膛铅容取此曲盖躯骨肉麻森森芊芊生命射香穟穟索面铜表痛不可忍诿过握符无邻舞弄祆教袭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