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施威力。《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凡诸侯小国, 晋 楚 所以兵威之……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母兄鞠育,有慈无威。”
(2).不自重;没有威信。《汉书·地理志下》:“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旧题 汉 黄石公 《素书·遵义》:“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
“无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不施威力
指不通过强制手段或武力施加影响,强调以非压迫的方式对待他人。例如《左传》提到“无威则骄,骄则乱生”,说明缺乏威慑可能导致混乱。
缺乏威信或威严
形容个人或群体因不自重、能力不足而失去他人敬畏,如《汉书》中“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无威”既可用于具体行为(不施压),也可描述抽象状态(失去威信),需结合语境理解。
无威是一个汉字词汇,主要指失去威势或没有威严。它由“无”和“威”两个字组成,表示没有威力或没有权威的状态。
无威这个词的部首是“无”,表示与否定或不存在的意思。它的笔画数是4。
威这个词的部首是“女”,表示与女性相关的事物。它的笔画数是9。
无威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在繁体中,无威的写法是「無威」。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无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略有不同。在篆书(古代印章上的字体)中,无字的写法是一个由三个小点组合而成的形状。
威字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但在隶书(古代书法字体)中稍有变化。
1. 她做事不露威风,没有任何的无威之感。
2. 领导的无威形象导致了下属的不尊重。
无势、无畏、无威信
无力、无能、无威严
有威、威严、威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