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本《礼记·檀弓上》:“ 子夏 丧其子而丧其明。”后因以指由丧子而产生的悲痛。 唐 杨炯 《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一子 令珍 ,早亡,朝夕温清者四女。公慨然有丧明之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已经有许多人知道他遭了‘丧明之痛’。”
“丧明之痛”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该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上》,记载了孔子弟子子夏(卜商)因丧子过度悲痛而失明的故事。原文为:“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后人以此典故代指因失去子女而产生的深切悲伤。
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七回中曾引用:“同寅当中……知道他遭了‘丧明之痛’。”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尤其是亲子关系的深厚情感。子夏作为儒家学者,其故事被经典化,成为表达极致亲情的文化符号。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用法或典籍原文,可参考《礼记》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
《丧明之痛》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因为某个重大事故或事件而导致失去重要的事物或能力,极度痛苦和悲伤的心情。
《丧明之痛》这个词由丧(部首:一丨)+ 明(部首:日)+ 之(部首:一丨)+ 痛(部首:疒、木)组成,共有19个笔画。
该成语最早出现于唐代杜甫的诗作《新丰绝命诗》中。后来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描述极度悲痛和痛苦的场景的一个常用表达方式。
《丧明之痛》的繁体字为「喪明之痛」。
在古代,中国人写汉字的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丧」的古代写法为「喪」,「明」的古代写法为「冥」,「痛」的古代写法为「痌」等。
他因为失去了孩子而陷入了《丧明之痛》,整个人都变得憔悴不堪。
丧情、丧失、痛苦、明晰、心痛等。
失之痛、毁于一旦。
得意洋洋、喜出望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