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漕运米粮。《新五代史·楚世家·马希范》:“ 希范 遣 张少敌 以舟兵趋 汉阳 ,漕米五万斛以馈军。”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惟本朝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以此知本朝取米于东南者为多。”
(2).即漕粮。《宋史·仁宗纪二》:“ 景祐 元年春正月甲子,发 江 淮 漕米振 京东 飢民。”《中国歌谣资料·沪谚外编·山歌》:“先将租米还田主,再将漕米解官场。”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三章第一节:“ 湖南 地丁正银一两,民间须缴数两;漕米一石,须缴纳数石。”参见“ 漕粮 ”。
漕米是古代中国与漕运制度密切相关的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义 指通过水路运输的粮食,特指官府组织的漕运体系中的米粮。宋代文献记载东南地区每年漕运量达六百万石,可见其规模之大(《能改斋漫录》)。
双重属性
文学意象 元代杨维桢诗句「海陵官漕米流脂」,以漕米为意象反映开元盛世物资丰饶,说明该词已衍生出象征国家经济命脉的文学意涵。
现代延伸 作为成语使用时,可泛指国家物资供应体系,这一比喻义保留了古代漕运维系国计民生的核心特征。
注:漕运制度始于秦汉,鼎盛于唐宋,是古代通过运河、河道运输税粮至京师的特殊经济制度,漕米作为其核心物资,深刻影响着历代王朝的兴衰。
《漕米》一词的拆分部首为氵(三点水部)和米(米部),总共有10笔。
《漕米》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漕运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运输方式。漕运由各地集散地点将粮食装船,运往其它地方供人民食用。
《漕米》的繁体字为「漕米」。
在古代,「漕米」的写法与现代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1. 江南地区的稻谷通过漕运运输到北方。
2. 他靠经营漕米发家致富。
船舶、运输、粮食、经营、集散地
粮食运输、粮食经营
粮食浪费、粮食减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