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案比的意思、案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案比的解释

案户比民。《后汉书·安帝纪》:“方今案比之时,郡县多不奉行。” 李贤 注:“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后汉书·江革传》:“每至岁时,县当案比。”参见“ 案户比民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案比"是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官府定期核查户籍、核验人口的行政程序。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汉代形成制度性规范,《后汉书·江革传》记载"每至岁时,县当案比",指县级官员需在特定时间核对辖区人口信息。

词义构成中,"案"通"按",本义为查验文书档案;"比"指比较核对,《说文解字》释"比"为"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强调对照校验的过程。具体实施包含三重程序:首先核对户籍册登记的姓名年龄,其次查验体貌特征,最后更新生死婚嫁等变动信息,类似现代人口普查制度的前身。

该制度在秦汉时期达到完备,《睡虎地秦简》中明确记载案比需在每年八月实施,称为"八月书户",唐代演变为"团貌"制度,明清时期与黄册制度结合,形成中国古代连续两千余年的户籍管理体系。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退出日常使用,仅存于历史文献与法制史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案比”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古代户籍管理术语(核心含义)

  1. 词义
    指古代官府按户核查人口信息的行为,包括检验年龄、相貌与户籍登记是否一致,类似于现代的人口普查或户籍核验。

    • 《后汉书》记载:“方今案比之时,郡县多不奉行”(李贤注:“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说明汉代已将此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
  2. 实施背景

    • 汉代推行“案户比民”政策,每年定期由县级官员执行,目的是确保赋税、徭役等国家治理的准确性。
    • 如《后汉书·江革传》记载:“每至岁时,县当案比”,反映其周期性特点。

二、现代法律术语(延伸含义)

在当代司法领域,“案件比”是最高检提出的办案质量评价指标:

三、其他语境

在工程等领域,“案比”可指方案比较(如提及的采暖方案对比),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专业背景理解。


古代“案比”以户籍核验为核心,现代“案件比”侧重司法效率,二者需严格区分语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最高检相关文件。

别人正在浏览...

白合道者白犬白鱼登舟板税保绥奔走钻营勃兴布绞乘鲤乘埶错楚道号大雅之堂的的喀喀湖等式颠崖度日方准高凤自秽拱枓雇夥国君鸿洞鸿文黄花水徽调角鲤今人酒刺莨纱利胜洛如花掳抢冒受马套没产明烛天南念珠袍钾破击青草山青坊羣厉三十六计芟薙升朝官眒忽深远蜀姜说内说说笑笑送青送眼流眉素练田茅贴出惘然若失委服乌林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