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情迷惘,像失落了什么似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俄,见一少女经门外过,望见 王 ,秋波频顾,眉目含情,仪度嫻婉,实神仙也。 王 素方直,至此惘然若失。” 康濯 《水滴石穿》第一章:“ 杨九 拾起两枝枯枝,惘然若失地在树底下搁着的空碗上敲打着什么音乐。”
“惘然若失”是一个形容心情迷惘、失落的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人因内心怅惘而感到空虚,仿佛失去了重要的东西,情绪低沉且难以释怀。其核心含义是“心情不舒畅,像丢了什么似的”。
最早见于《后汉书·黄宪传》:“及归,惘然若有失也。”记载东汉名士戴良与黄宪交往后,因黄宪的德行深感自愧,归家后怅然若失的状态。
此成语常见于文学作品,通过具体情境强化人物情感层次,如离别、回忆等场景。实际使用时需结合语境,避免与单纯悲伤混淆,更强调“迷惘”与“若失”的交织感。
惘然若失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心情迷茫,不知所措,仿佛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惘: 拆分部首为思,总笔画7。
然: 拆分部首为火,总笔画8。
若: 拆分部首为艹,总笔画8。
失: 拆分部首为大,总笔画5。
惘然若失最早出现在唐代杜牧的《泽畔纪事》一诗中,后被广泛使用。
繁体字为惘然若失。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在有所不同,惘然若失的古代写法为愀然若逸。
1. 我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感到惘然若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2. 面对突发的困境,他心中一片惘然若失,无法作出决定。
1. 惘然:迷茫、困惑、恍惚
2. 如:好像、犹如、宛若
3. 失:遗失、丧失、迷失
茫然、迷茫、困惑、不知所措
明确、明晰、明了、确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