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柄手杖。谓独自步行。 清 汤潜 《衲子道明云渎川陶古石家菊甚好》诗:“闻道 陶 家菊已开,乘闲踏过野桥来。秋山一路惟红叶,古逕孤筇半緑苔。” 清 龚自珍 《附录某生与友人书》诗:“拟策孤筇避冶游, 上方 一塔俯清秋。”
“孤筇”是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词语,其读音为gū qióng(孤:gū,第一声;筇:qióng,第二声)。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孤”指独自、单独,“筇”本指一种竹子(筇竹),因古代常用其制作手杖,故“筇”也代指手杖。因此,“孤筇”字面可理解为“一根手杖”或“独自拄杖而行”。
引申含义:
在文学语境中,多指独自拄杖漫步的情景,常用来表现隐逸、孤寂或悠然自得的意境。例如清代诗句“古逕孤筇半緑苔”中,通过“孤筇”渲染出山径独行的清幽氛围。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诗句中的用法,可参考古典诗词注解或相关文学研究文献。
孤筇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指的是孤立无援的竹子。它形容竹林中一根孤零零的竹子,没有其他竹子相伴。
孤筇的部首是竹(⺮),由左右两个横笔画组成。
《孤筇》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竹部》中,是中国古代辞书释义的一部分。
在繁体中,孤筇的写法与简体一致。
在古代,孤筇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与现代汉字写法相似。
1. 竹林中只有一根孤筇,显得格外孤寂。
2. 他像一根孤筇一样独自面对困境。
1. 竹筇:指用竹子制成的筇。如《筇竹章》。
2. 扁筇:指竹子削成的平板状。如《床头扁筇短》。
1. 孤单:指一个人独自,没有伴侣、朋友。
2. 独立:指一个人独自行动,不依赖他人。
1. 群筇:指竹林中茂密的一片竹子,形容众多的竹子聚集在一起。
2. 合筇:指竹林中竹子紧密相连,形成一片连绵的景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