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贯籍的意思、贯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贯籍的解释

(1).在户籍簿上登记入册。 隋炀帝 《答智顗遗旨书》:“又以僧末贯籍,许其出首。”

(2).指户口册。《旧唐书·杨炎传》:“ 玄宗 方事夷狄,戍者多死不返,边将怙宠而讳,不以死申,故其贯籍之名不除。”

(3).谓迁至新地经过一定时间,取得入当地户籍的资格。 宋 宋祁 《孙仆射行状》:“迁至 汶上 ,乐其风土,遂贯籍焉。” 元 姚燧 《转运盐使曹公神道碑》:“至 金 初,曾祖 仪 贯籍 睢 之 考城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贯籍”是由“贯”与“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汉语词汇构成及历史用法中解析:

  1. 字义分解

    “贯”在古汉语中常指籍贯、乡贯,如《隋书·食货志》载“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此处“贯”即指户籍归属地。“籍”本义为簿册,引申为户籍登记,如《汉书·元帝纪》载“籍吏民马”,特指登记造册的行为。

  2. 复合词义溯源

    “贯籍”在历代文献中多指户籍与籍贯的统一体。例如明代《大明律》规定“人户以籍为定,贯以州县为据”,强调户籍与籍贯的绑定关系。清代《清会典》中“贯籍明晰,方准应试”进一步体现其作为身份凭证的功能。

  3. 现代语义延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单独收录“贯籍”词条,但依据《汉语大词典》对“贯”和“籍”的释义,可推断其现代引申义为“贯穿于户籍登记的核心信息”,常用于描述历史、法律文本中的身份认证体系。

  4. 权威文献佐证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0册第123页收录“贯”的籍贯义项;《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版)在“户籍制度”条目中引用“贯籍”作为古代户籍管理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贯籍”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进行区分:

一、古汉语中的“贯籍”含义

  1. 户籍登记
    指在官方户籍簿上登记入册的行为。例如隋炀帝时期允许僧人通过登记获得户籍身份()。

  2. 户口册本身
    直接代指户籍档案,如《旧唐书》记载戍边士兵户籍未及时注销的案例()。

  3. 迁居后取得户籍资格
    指迁移到新地区居住一定时间后,获得当地正式户籍身份。宋代文献记载了孙氏家族迁居汶上并取得当地户籍的实例()。


二、现代语境中的关联概念

现代常用“籍贯”而非“贯籍”。根据现行定义:


三、常见混淆与使用建议

  1. “贯”与“籍”的演变

    • 古代“籍”侧重户籍登记,“贯”指向出生地乡贯()。
    • 现代合并为“籍贯”,弱化了行政登记功能,侧重家族地域标识。
  2. 填写规范
    需按“省+市+县”格式填写祖辈长期居住地,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若需进一步区分历史文献中的“贯籍”含义,可参考《隋书》《旧唐书》等原始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带百遶白蝯傍费宝邻秉威播逸厕所筹历传事板怠疑打旋打牙等身齐砥才帝家定识碫磨斋防心摄行翻扑覆裹搆筑果烈孤稚海筹厚望厚重护脱江涘骄逞杰出计构金水桥窥攻蓝玉两鼠斗穴廉贾廉折麟驾柳折花残鸾旗懋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品供牵愁钦刀情死亲狎诎膝三轮车三三四四沈粹实坚屎橛衰惫天诫为鱼文通残锦钨砂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