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生;修身。《后汉书·崔寔传》:“为国之道,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 唐 聂夷中 《杂兴》诗:“两叶能蔽目,双豆能塞聪。理身不知道,将为天地聋。”
“理身”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核心含义为通过修身养性提升个人品德与行为修养。以下是详细解释:
“理身”指通过道德修养和身心调适来完善自我,强调个人在思想、行为上的提升。它包含“养生”和“修身”两层意义,既注重身体健康,也追求精神境界的完善。
该词最早见于东汉文献,如《后汉书》将治国与修身并论,唐代诗词进一步深化其内涵。古代多用于强调士大夫阶层的自我修养,现代则延伸至普通人追求全面发展的场景。
“理身”融合了养生与修德的双重目标,既是传统文化中的处世智慧,也与现代提倡的身心健康理念相契合。如需了解具体古籍例证,可参考《后汉书》及唐代诗词相关章节。
《理身》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修理、整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它是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理”和“身”。
“理”字的部首是“王”,由7个笔画组成。而“身”字的部首是“身”,由7个笔画组成。
《理身》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大学》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理身」。
在古代,「理身」的写法有时会稍有差异。例如在西汉时期,「理身」可能会写作「理躬」。不过,这些差异主要是在形式上的变化,意义上并没有太大区别。
1.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时常进行理身。
2.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养生和理身。
1. 理解: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
2. 身心:身体和心灵的结合。
3. 理智:理性和明智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1. 修身:整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2. 养生:注重健康和生活方式的维持。
1. 放纵:任其随意,不加约束和控制。
2. 忽视:不重视或不关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