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觚牍的意思、觚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觚牍的解释

供书写的木简。亦指书翰。 唐 柳宗元 《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 孔子 作《春秋》,千五百年……秉觚牘,焦思虑,以为论注疏説者,百千人矣。” 元 马祖常 《壮游八十韵》:“童子操觚牘,价重麒麟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觚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复合词,由“觚”和“牍”两个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书写用的简牍或木简,也引申为简朴的书写形式或文风。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单字释义

  1. 觚 (gū)

    • 本义:古代一种盛酒的青铜器皿,口部与底部呈喇叭形,腹部细长,盛行于商周时期。
    • 引申义:因觚的棱角分明,古人将其形状借用于书写载体,演变为多面棱柱形的木简(通常为六面或八面),便于刻写文字。
    • 文献依据:

      《说文解字》:“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觚,木简也。”

      《汉书·艺文志》载“削觚为书”,指削制木简以书写。

  2. 牍 (dú)

    • 本义:古代书写用的狭长木片或竹片,即“简牍”。
    • 引申义:泛指文书、书信或公文。
    • 文献依据:

      《说文解字》:“牍,书版也。”

      《论衡·量知》称“断木为椠,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二、复合词“觚牍”释义

核心含义:

指古代以棱柱形木简(觚)和长方形木片(牍)为载体的书写材料,是纸张普及前的主要文字记录工具。

引申含义:

  1. 书写形式:泛指简朴、原始的书写方式或文体。
  2. 文化象征:象征早期中华文明的文字传承载体,体现“文以载道”的传统。

文献例证:


三、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1. 书写史意义:

    觚牍是简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至汉晋时期广泛用于律法、文书、典籍记录(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提供一手史料。

  2. 文学象征:

    文人常以“觚牍”代指质朴刚健的文风,如陆机《文赋》称“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其精神与觚牍的简练一脉相承。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觚牍”为“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引《汉书》《说文解字》为据。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强调其作为书写载体的功能,并注明“觚”由酒器演变为简牍的历程。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详释“觚”“牍”字形演变与词义关联,为考据学核心文献。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链接,文献来源可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官网或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觚牍”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gū dú,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指古代供书写的木简,后泛指文书、书翰。最初为官员上奏的官方文书,用于向上级汇报事务或请求决策,体现古代行政文书的权威性。

2.详细解释

3.历史背景

作为古代文书制度的产物,觚牍反映了早期文字记录的载体形式,其使用常见于秦汉至唐代,是研究古代文献和行政制度的重要参考。

4.相关术语

“觚牍”既指具体的书写材料,也代指文书内容,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是汉语中体现古代文化特色的词汇。如需进一步考证文献用例,可参考唐代柳宗元、元代马祖常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班荆馆变揭不法之徒不刊之论猖勃搀说抄撰硩陊乘伪行诈撦磔崇绝崇嶐瞅粘蹈跃德輶如羽雕撰东辕多伦多大学翻斗烦僞幞头扶挽钩错哈哈儿骇目振心海难缓贫会址惛渎蛟眉捷报频传虮虱相吊九连环空身控緤宽释蝲姑栎材立业安邦昧心谜底木樵谦洽起藏寝不聊寐青凤入境沙糖婶母身钱神摇意夺史臣噬吞庶言笥腹贪遴亡死完名委弃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