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材的意思、栎材的详细解释
栎材的解释
喻无用之材。 宋 岳珂 《桯史·周益公降官》:“臣有愧积中,无阶报上。省諐田里,视桑荫之几何;托命乾坤,比櫟材而知免。”参见“ 櫟散 ”。
词语分解
- 栎的解释 栎 (櫟) ì 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结球形坚果,叶可喂蚕;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供建筑用,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称“麻栎”、“橡”;通称“柞树”。 栎 (櫟) è 〔栎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 (
- 材的解释 材 á 木料,泛指一切原料或资料:材料。教(刼 )材。素材。题材。就地取材。 能力,资质:材干(刵 )。大材小用。因材施教(刼 )。 棺木:寿材。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栎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说明:
1.基本释义
- 词义:比喻无用之材。该词常用于文学或谦辞中,以栎树(橡树)的木材为喻体,表达“缺乏实际用途”的含义。
- 出处:最早见于宋代岳珂的《桯史·周益公降官》,原文为“比櫟材而知免”,通过自谦的方式表达对自身才能的贬低。
2.词源与背景
- 栎树特性:栎树(橡树)木质坚硬,实际用途广泛(如家具、建筑),但在文学中常被用作“无用”的象征。这种反差可能源于《庄子·人间世》中“栎社树”的典故,以树木“不成材”反而得以长存,引申为自谦或避世的隐喻。
3.相关词汇
- 近义词:栎散、栎樗(均比喻无用之材,常见于谦辞)。
- 反义词:栋梁、良材(指有用之材)。
4.读音与字形
- 拼音:lì cái(“栎”读作lì时指树木;读yuè时为陕西地名“栎阳”)。
- 字形:木字旁,与植物相关。
5.实际用途与比喻义的对比
- 实际用途:栎木是优质硬木,可用于地板、家具等。
- 比喻矛盾:文学中强调“无用”,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表达谦逊或对功利主义的反思。
如需进一步了解栎树的植物学特性或相关典故,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庄子》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栎材的意思
栎材是指由栎树(科学名称:Quercus)的木材制成的材料。栎树是一种常见的乔木,属于壳斗科植物。其木材质地坚硬且耐腐蚀,常用于家具、建筑材料和制作木工艺品等。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栎(lì)字由木字旁和历音部构成。木字旁是树木的象形字形,历音部是栎字的声旁。具体笔画数为五画。
来源
栎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并被列为“艸部”(草字头部)。“艸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表示与植物相关的字。这表明栎树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繁体字
繁体字“櫟”是栎字的传统写法,与“栎”字的发音相同,意义相近。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栎字的写法有时会加上象形旁“木”或“木子”,即写成“檪”或“檪子”。这种写法主要是为了强调木材的用途。
例句
1.这个家具是用栎材制作的,非常坚固耐用。
2.在古代,宫殿和庙宇的结构常常采用栎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组词
栎木、栎皮、栎叶、栎林、栎果。
近义词
橡木、白橡、青橡。
反义词
竹材、松木、桃木。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