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抄撰的意思、抄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抄撰的解释

抄集编撰。《南齐书·孔稚珪传》:“抄撰同异,定其去取。”《南史·陆瑜传》:“时皇太子好学,欲博览羣书,以子集繁多,命 瑜 抄撰,未就而卒。”《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一年》:“请五礼各置旧学士一人,今自举学古一人相助抄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抄撰"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抄"和"撰"两个动词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文献整理、编纂过程中的一种特定工作方式。其核心含义是抄录并编纂,具体指有选择地摘抄、辑录已有的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编排,最终形成新的著作或汇编。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核心释义:

    • 抄:指誊写、抄录、摘取。即从已有的书籍、文章中选取、誊写所需的内容。
    • 撰:指撰写、编纂、著述。即对抄录下来的材料进行整理、编排、加工,有时也包含撰写按语、评论或补充内容。
    • 合义:因此,“抄撰”就是将“抄录”和“编纂”两个动作结合起来,指在编纂书籍(如类书、总集、选集、丛书等)时,从各种来源摘抄相关材料,然后进行系统性的编排、整理,最终形成一部新书的过程。它强调的不是完全原创的写作,而是基于已有文献的汇集、选择和再组织。
  2. 特点与辨析:

    • 非原创性:与纯粹的“著述”或“创作”不同,“抄撰”的成果主要建立在已有文本的基础上,其价值在于选材的眼光、编排的体例和整理的功夫。
    • 选择性:“抄”意味着有目的地摘取,而非全文照搬。抄撰者会根据编纂目的筛选材料。
    • 系统性:“撰”意味着对摘抄的材料进行归类、排序、整合,使其形成一定的体例或系统。
    • 与“编纂”的关系:“抄撰”可以看作是“编纂”的一种具体方式或手段,尤其指那些大量依赖摘抄前人文献的编纂工作。
    • 与“抄袭”的区别:虽然都涉及“抄”,但“抄撰”是公开的、有明确编纂目的的文献整理活动,其成果(如类书)会明确标注或暗示材料的来源(尽管古代标注不如现代规范),其目的是汇集知识、便于检索或保存文献。而“抄袭”则是剽窃他人成果冒充己作,是学术不端行为。
  3. 应用场景:

    • 类书编纂:这是“抄撰”最典型的应用。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都是官方组织学者“抄撰”而成,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摘录词条、典故、诗文,按门类编排。
    • 总集、选集编订:编纂诗歌总集(如《文选》)、文章选集等,也需要从众多作品中“抄撰”出符合标准的篇章。
    • 丛书辑录:汇编丛书时,将选定的单种书籍抄录或整理后汇集在一起出版。
    • 文献整理与保存:古代学者在整理古籍、辑佚(从其他书中辑录已佚著作的片段)等工作中,也常采用“抄撰”之法。

“抄撰”是一个描述古代文献整理工作方式的重要词汇,意指有选择地摘抄已有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编排、整理以编纂成新书的过程。它体现了古人在知识管理、文献保存和传播方面的智慧,是类书、总集等大型典籍得以产生的主要方法。其核心在于“选”与“编”,而非原创写作。

网络扩展解释

“抄撰”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āo zhuàn,意为抄集编撰,即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编纂的过程。

具体解析:

  1. 基本释义
    指将分散的文献内容收集、摘录后,按照一定体例或主题重新编排成书或文章。这种活动在古代文献整理中较为常见,尤其用于编纂典籍或汇编学术材料。

  2. 古籍例证

    • 《南齐书·孔稚珪传》提到“抄撰同异,定其去取”,说明通过对比不同文献的异同来筛选内容。
    • 《南史·陆瑜传》记载南朝太子因书籍繁多,命人抄撰群书,可见其作为文献整理手段的实用性。
  3. 出处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描述历史文献编纂行为,如《资治通鉴》中提及“抄撰”五礼典籍,强调其系统性。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主要用于学术讨论或古籍研究领域。

“抄撰”反映了古代知识整理的方法,兼具“抄录”与“编纂”双重含义,是中华文化中文献保存的重要形式之一。

别人正在浏览...

阿上搬指本事鞭擗鳖泠帛叠侧径惩艾鸱夷冲击绸固春王园春月柳大老子典列雕焕多鱼之漏副伤寒高唱入云躬耕乐道钩撘贯穿骨都都瑰富诡智謞謞黑牛生白犊黑裘皇家金银财宝九环带克膝旷怀冷合合辽东白鸖冒昧梅驿摩托艇男华繦杖浅利琼舟全球拳勇去疾曲算散质赡智视丹如绿四辈送末邃馆探会停顿头到吞鸟巫儿相趋枵枣晓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