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官廕 ”。旧时官吏有功于国或因公死亡,得荫其子孙入官,谓之官荫。有恩荫、难荫、特荫等种类。《通典·刑制下》:“有官犯罪,无官事发,有荫犯罪,无荫事发,无荫犯罪,有荫事发,并从官荫之法。”《二刻拍案惊奇》卷八:“ 平江府 有一个官人姓 沉 ,承着祖上官荫,应授将仕郎之职,赴京听调。” 清 袁枚 《新齐谐·判官答问》:“若有来歷之人,便不在小劫数中来去,犹之阳间有官荫者,不考童生也。”《清史稿·圣祖纪一》:“﹝ 康熙 十六年夏四月﹞戊辰,予死事 温处道 陈丹赤 等官廕。”
“官荫”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指中国古代官员因功勋或殉职,其子孙可凭借父辈功绩获得官职的世袭制度。具体分为三类:
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通典》记载“无荫犯罪,有荫事发,并从官荫之法”,明清时期仍有沿用,如《二刻拍案惊奇》中描述的“承祖上官荫”案例。
衍生为“官荫二代”,指通过家族权力关系而非个人能力获取职位或特权的现象。例如:“他凭借官荫坐上高位,实际能力却备受质疑。”此用法带有批判色彩,强调社会阶层固化问题。
若需查阅古籍原文或完整案例,可参考《通典》《二刻拍案惊奇》等文献。
《官荫》是指官员的支持或保护,也可以指官职补给。
官荫的拆分部首是宀(宝盖头),艹(草字头);拆分后可以得到“宀、艹、⺾(草字底)”三个部首。
官荫的总笔画数为13画。
官荫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是以官方身份为后台的保护或提拔,为官对下属的特殊关照。
官荫的繁体字为「官蔭」。
在古时候,官荫的写法可能与现在不同,因为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变化。古时候可能采用的写法是「官蔭」。
1. 他之所以能得到晋升机会,完全是因为得到了上级的官荫。
2. 这家公司一直享受着政府的官荫,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
3. 没有官荫,他想要在职场上取得一些成就是非常困难的。
组词:官员、官场、官职、荫庇。
近义词:官势、官位、官威。
反义词:平民、民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