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名。古五湖之一。亦名 巴丘湖 ,在今 湖南省 岳阳市 西南,和 洞庭湖 相连。因 青草山 而得名。一说湖中多青草,冬春水涸,青草弥望,故名。 唐 宋 时湖周二百六十五里,北有沙洲与 洞庭湖 相隔,水涨时则与 洞庭 相连,诗文中多与 洞庭 并称。《梁书·河东王誉传》:“未几, 侯景 寇京邑, 誉 率军入援,至 青草湖 , 臺城 没,有詔班师, 誉 还 湘 镇。” 唐 韩偓 《赠湖南李思齐处士》诗:“三春日日黄梅雨,孤客年年 青草湖 。”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不要説 汉江 ,连 洞庭湖 、 鄱阳湖 、 青草湖 都看见了。” 清 吴伟业 《昙阳观访文学博介石兼读苍雪师旧跡有感》诗:“呜呼!铜鼓鸣, 庄蹻 起, 青草湖 边筑营垒。”亦省称“ 青草 ”。 晋 郭璞 《江赋》:“其旁则有 云梦 、 雷池 、 彭蠡 、 青草 。” 唐 杜甫 《寄薛三郎中璩》诗:“ 青草 洞庭湖 ,东浮沧海漘。”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词:“ 洞庭 青草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湖是中国古代地理文献中记载的重要水域名称,其词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词源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青草湖"释为洞庭湖的别称,因湖畔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繁茂而得名。该名称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洞庭湖右岸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水经注·卷三十八》),印证其作为洞庭湖水域组成部分的历史渊源。
二、地理沿革 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考据,青草湖原为独立湖泊,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南部。唐宋时期因泥沙淤积逐渐与洞庭湖连成一体,形成"重湖"地貌特征。明代《读史方舆纪要》详载其水域范围:"南接湘江,北通洞庭,夏秋水涨,则与洞庭混而为一"。
三、文学意象 该地名在古典文学中具有特殊审美价值。唐代刘长卿《青草湖泛舟》诗云:"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全唐诗》收录的17处相关诗作中,多借青草湖意象表达羁旅愁思。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更将其列为"巴陵胜状"八景之一,强化了该地名在文化地理中的标志性地位。
“青草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地理名称,主要涉及以下两类解释:
地理位置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南部,与洞庭湖相连,古称“巴丘湖”。其主体区域在青草山(今湘阴县青山岛)以北,南接潇湘水系,北连洞庭湖,历史上曾是长沙、岳州、武陵三府交界处。
名称由来
因青草山得名,另说因湖中多青草,冬春枯水期可见满湖青草而得名。唐宋时期湖面广阔,周长约265里,与洞庭湖通过沙洲分隔,汛期两湖连通,故诗文常将二者并称,如“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历史与文学意义
唐代韩偓、宋代张孝祥等诗人均以青草湖为题材创作,且《梁书》等史籍记载其作为军事要地的历史事件。
形成与位置
位于台湾省新竹市南郊,由客雅溪堵塞形成,东北侧有孔明庙,是当地著名景点。
景观特色
湖面水草丰茂,周围植被以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为主,兼具自然生态与休闲功能,适合划船、钓鱼等活动(注:此描述可能综合了台湾青草湖与的泛化内容,需结合实际情况参考)。
“青草湖”一词需结合语境区分:
安培力扁心别语财政政策豺狼当道唱功陈力列出入神鬼词杰淡饭黄虀钓藤帝制剟材方驾孚释搁栅工笃光火贼熯薪坏腹花嘴回注将家坚洁肩迫交接驾轻就熟技穷九宫三命狼顾相骊黄岭堠沦殁珉佩泌渗年月浓笑赔产剽窃潜孚啓椗青钥碕仄染后阮元瑜山伯瘆人诗述祀坛邰妃亭鄣枉绝畏义乌里八糟闲代乡坝絃矢效业禊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