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嘏辞的意思、嘏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嘏辞的解释

(1).古代祭祀时,执事人(祝)为受祭者(尸)致福于主人之辞。《仪礼·少牢馈食礼》“尸执以命祝” 汉 郑玄 注:“命祝以嘏辞。” 贾公彦 疏:“谓命祝使出嘏辞以嘏於主人。”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嘏辞》:“按嘏者,祝为尸致福於主人之辞,《记》所谓‘嘏以慈告’者是也,辞见《仪礼》。”

(2).泛指祝福或祝寿之辞。 清 冯桂芬 《明徵士刘孝惠先生像题辞》:“乙酉七月,先生七十寿,同社及诸弟子所为嘏辞於后,并徵诸文士赋诗纪其事。” 舒群 《少年chén女》:“我忽然想起儿时的记忆,所谓‘一元复始’和‘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嘏辞’之类横批和对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嘏辞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特有的祝福文辞,专指祭祀者(祝官)向神灵祈求福佑,并将神灵赐福之言转达给主祭者(通常是君主或族长)的仪式性祝祷文本。其核心含义体现在“受福”与“传福”的双重仪式功能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固定表达形式。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渊源及语言特征三方面详述:

一、词典释义与字源

  1. “嘏”之本义

    “嘏”(读音 gǔ,又音 ji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大、远”,引申为“福”。《尔雅·释诂》明确以“嘏”为“福也”,如《诗经·鲁颂·閟宫》中“天锡公纯嘏”即指上天赐予大福。

  2. “辞”之指代

    “辞”指文辞、祝祷之言。“嘏辞”即传达神赐福佑的正式文辞,是“祝嘏”仪式的核心环节。《礼记·礼运》载:“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郑玄注:“祝,祝为主人飨神辞也;嘏,祝为尸致福于主人之辞也。”

二、文化渊源与仪式功能

嘏辞源于周代祭祀制度,是“祝官”(司仪)代神灵向主祭者宣告福佑的固定程式:

三、语言特征与文体形式

  1. 固定套语结构:

    嘏辞多为四言韵文,句式工整,常用“锡尔纯嘏”“永锡难老”等套语(见《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形成程式化表达传统。

  2. 内容主题统一:

    聚焦“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如《尚书·洪范》所载,强调天命所赐的福祉。

  3. 后世演变:

    秦汉后仪式简化,但“嘏”作为“祝颂福禄”的语义仍存于“祝嘏”“嘏告”等词中,明清地方祭礼犹见其遗风。

四、现代价值与学术意义

嘏辞作为礼乐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代宗教、语言及社会形态的重要文本。王国维《观堂集林》指出:“嘏辞之存,可窥三代礼制之实”,其固定格式亦为汉语仪式文体演变提供关键例证。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嘏”字条
  2. 《礼记·礼运》(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仪礼·少牢馈食礼》(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尚书·洪范》(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
  5.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乐次》(河北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嘏辞”是古代礼仪中的一种特定文辞,主要用于祭祀或祝福仪式中,传达对接受者的福佑和吉祥祈愿。以下是具体解析:

  1. 字义拆分

    • 嘏(gǔ或jiǎ):
      本义为“福”,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表示神灵赐予的福祉。例如《诗经》中的“天锡公纯嘏”即指上天赐予大福。
    • 辞(cí):
      广义指文辞、言辞,此处特指仪式中使用的正式祝祷语言(参考中对“辞”的引申义解释)。
  2. 嘏辞的用途与形式

    • 主要用于祭祀、冠礼等庄重场合,由主祭者或司仪宣读,内容多为祈求神灵、祖先赐福的语句。
    • 例如《仪礼·少牢馈食礼》中记载,祭祀结束后,主祭者会宣读嘏辞,象征神灵已将福佑传达给参与者。
  3. 与其他文辞的关联

    • 不同于“彖辞”(解释卦象吉凶的《周易》术语,参考),嘏辞更侧重于宗教或礼仪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 其语言风格庄重典雅,多用对仗、典故,体现古代礼制的规范性。

由于现有搜索结果未直接涉及“嘏辞”,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字本义及古代文献的常见用法。如需更权威的考据,建议查阅《周礼》《仪礼》注疏或专业训诂学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安富恤贫襃异悲惨世界卑琐鞭板部元裧輤饬垒耻怍宠私粢糲得名斗韵粉笺覆函辅厘桂石亨煮烘堂大笑汇茅騞砉戛羹检节蕉纱景行极选坑儒谷倥侗廓周苓茏龙袱漏刻马足车尘捧腹大笑剽虏瞥观平人辟邪伎坡陁切照棨户泣麟任凭沙尘暴申购顺寂四季诵叹袒肩霆骇同列豚子兔奚徒驭魏公扫危如累卵乡下佬陷假戏怠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