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计时器。即漏壶。因漏壶的箭上刻符号表时间,故称。《六韬·分兵》:“明告战日,漏刻有时。”《汉书·哀帝纪》:“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颜师古 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6*解·释道祖》:“山中无漏刻,乃於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影无差焉。”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七:“国朝置天文院於禁中,设漏刻、观天臺、铜浑仪,皆如司天监,与司天监互相检察。”
(2).顷刻。《汉书·王莽传中》:“捕斩虏 騶 ,平定东域,虏 知 殄灭,在于漏刻。”《资治通鉴·汉王莽地皇二年》:“ 莽 召问羣臣禽贼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 胡三省 注:“言得罪於天,死在须臾。”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一:“丁亥岁三月晦日,忽被急徵鋃鐺拖曳,命在漏刻。”
(3).借指时间。 唐 刘长卿 《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诗:“ 沧州 离别风烟远,青琐幽深漏刻长。”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漏刻汉语 快速查询。
漏刻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计时名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词语本义
计时器具
作为名词指代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器,由漏壶和刻箭构成。《汉语大词典》记载其运作原理为“以铜壶盛水,底穿小孔,壶中立箭,上刻度数,视水减退而知时刻”。该器具在周代已出现雏形,汉代改进为多级漏壶,唐代完善为四级补偿式浮箭漏。
时间单位
量词义项源自《现代汉语词典》,古代将一昼夜分为100刻,每刻相当于现代14.4分钟,如《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载“夜漏未尽一刻”。
二、历史应用
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考证,漏刻在军事(如烽火台计时)、天文(日食预测)、礼仪(祭祀时辰)等领域广泛应用。宋代沈括《景表议》记载其误差“每日天运昏晓,表漏校正”。
三、文化延伸
苏轼《卜算子》中“漏断人初静”以漏刻声歇喻夜深,展现时间流逝的意境。
“刻不容缓”源自《朱子语类》对应急事务“如救焚拯溺,尤要趱趁工夫”的计时要求,突显漏刻单位的时间紧迫性。
“漏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其含义和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漏刻由“漏壶”和“刻度箭”组成,通过水流与浮箭的配合计量时间。其中:
在古籍中,“漏刻”也引申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结构演变或文化关联,可参考搜狗百科和今日头条的详细记载。
被迫徧眺边要猋勇宾人冲剂淳醨村野鄙夫大牢都篮楯槛方笔奋末富豫格陵兰古礼古调单弹呵驱鸿晖荒子昏赖活菩萨贱婢经世之才景天近祖克夺可愕联络员林阻龙怪面容冥路密翳男邦盘节漂沸钳工前辙可鉴祈衈青刍轻举溶溶滟滟散勇伤筋动骨山舆烧财神神鬼莫测誓骨橓华疏躁蒜果唐园踏鞒铜声瓦珑缊袯下笔成篇狎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