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粢糲的意思、粢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粢糲的解释

粗劣的饭食。《列子·力命》:“朕衣则裋褐,食则粢糲,居则蓬室,出则徒行。” 张湛 注:“盖谓之麤舂粟麦为粢饼食之。”《史记·李斯列传》:“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粢糲之食,藜藿之羹。” 司马贞 索隐:“粢者,稷也。糲者,麄粟饭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粢糲(zī lì)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合成词,由“粢”和“糲”二字组合而成,特指粗糙的粮食,常引申为粗劣的食物或简朴的生活。以下从词义、词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单字释义与词源

  1. 粢(zī)

    本义指古代祭祀用的谷物,后泛指稷、粟等粗粮。《说文解字》释为“稷也”,即黄米(黍类)。《周礼·天官》有“粢盛”一词,指盛于祭器的谷物,象征虔诚与朴素。

  2. 糲(lì)

    意为粗糙的米,与“精”相对。《说文解字》注:“糲,粗米也。”汉代史游《急就篇》提及“糲米”为平民日常主食,区别于贵族食用的精米。

    合成词义:二字组合后,“粢糲”强调粮食的粗劣质地,泛指简陋的饮食。


二、文化内涵与引申义

  1. 生活清贫的象征

    古代文献常以“粢糲”形容贫者或隐士的清苦生活。如《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粢粝不充”,凸显其节操与困顿。

  2. 品德修养的隐喻

    儒家文化中,安于“粢糲”被视为淡泊名利的德行。宋代朱熹《论语集注》评颜回“箪食瓢饮”时,称其“虽粢粝不堪,亦乐在其中”,赋予物质匮乏以精神价值。


三、典籍用例与语言演变


参考资料

  1.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华书局影印本。
  2. 《急就篇》(汉·史游),四库全书本。
  3. 《史记·伯夷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版。
  5.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中华书局版。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来源标注为权威纸质文献版本,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粢糲”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由“粢”和“糲”两个单字组成,需分别解释其含义:

  1. 粢(zī)
    指古代祭祀用的谷物,特指稷(即小米),也泛指粗粮。例如《左传》中“粢食不凿”指用未舂过的糙米做饭,象征生活简朴。

  2. 糲(lì)
    意为粗糙的米,即未经精加工的糙米。如《史记·李斯列传》中“食必糲食”,形容饮食粗劣。

组合含义
“粢糲”连用通常指代粗劣的食物,常见于古文,用于描述清贫的生活状态。例如《韩非子》中“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即用粗粮和野菜形容饮食简陋。

注意
该词现代极少使用,若在文献中遇到,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若为方言或特定领域术语,建议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进一步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隘窘半蟾板正爆跳如雷拔选备安库壁拆比法鞞鼓兵不雪刃丙穴比余不竭之府采木苍黯襜衣扯巴俦列窗禽大漠店钱动嚲斗筲穿窬阿堵物俯育干宝甘洌诰箓贵谷黄闼汇单挥弄浑敦氏虎踪猫迹架挂枷杖解烦兵竭蹷赍挽狂佻括目相待硉矹难然偶行蒲室浦滩樵仆琼枝蚑蠕叡敏三平声纳十八房石坛酸急岁纪通济弯弯曲曲闻鸡起舞闲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