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印的意思、铜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印的解释

铜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阶。 汉 代禄六百石以上佩之, 南朝 诸州刺史多用铜印, 唐 诸司、 宋 六部以下用铜印, 清 府、州、县皆用铜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綬。” 唐 李颀 《送崔婴赴汉阳》诗:“纔年三十佩铜印,知尔弦歌 汉水 清。”《宋史·舆服志六》:“印制。两 汉 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 唐 制,诸司皆用铜印, 宋 因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印,指以铜为主要材质铸造或刻制的印章。作为中国古代官印体系的核心载体,其形制、文字与使用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制度及文化价值三方面详述:

一、基础释义(字面含义)

铜印即铜质印章。古代官私印章多采用青铜铸造,因铜材质地坚韧、易于镌刻且耐保存,成为印信的主要材质选择。其形制包含印体、印钮(如鼻钮、龟钮)及印面文字(篆书为主),是身份与权力的具象化凭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1卷,第123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职官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1. 等级象征

    汉代确立官印等级制度,铜印的材质、钮式与绶带颜色共同标识官职高低。例如:

    • 秩比二千石以上:龟钮银印青绶
    • 秩比六百石以上:鼻钮铜印黑绶

      来源:中华书局《历代职官表》修订本,职官志·印绶篇。

  2. 行政凭证

    铜印为官府公文签署、关防查验的法定信物。隋唐后部分高阶官职改用金玉印,但地方行政、军事机构仍普遍沿用铜印,直至明清。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著录(www.dpm.edu.cn)。

三、文物价值与文化意义

  1. 篆刻艺术载体

    印文篆法(如汉缪篆、秦摹印篆)体现时代书风,刻铸工艺反映古代冶金技术水平。故宫博物院藏“汉归义羌长”铜印(龟钮)为边疆治理重要物证。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特展说明(www.chnmuseum.cn)。

  2. 社会制度缩影

    私用铜印(如姓名印、斋馆印)自战国兴起,宋元后文人篆刻兴盛,铜印逐渐被石印替代,但其官印体系深刻影响东亚文化圈。

    来源:《中国印章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三章“材质与制度演变”。

学术补充:铜印的化学成分分析显示,汉代官印普遍采用铜锡铅三元合金(比例约83:10:7),以达到硬度与铸造精度的平衡。此类研究可通过考古期刊数据库(如CNKI)检索“铜印 合金成分”获取数据。

网络扩展解释

铜印是古代以铜为材质制作的印章,其含义和用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铜印即铜制印章,官私皆可使用。官印代表官员的职权等级,如汉代规定俸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佩戴铜印,南朝时多用于刺史,唐代各司、宋代六部以下机构,清代则限定府、州、县层级官员使用(参考来源:)。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与鼎盛:始于商周,成熟于秦汉,官印制度在汉代形成规范()。
  2. 形制特征:印面以方形为主,偶见圆形或棱形;印纽形式多样,包括瓦纽、兽纽、柄纽等()。
  3. 材质变迁:唐以后随着象牙、玉石等材料兴起,铜印逐渐减少,但清代低级官印仍沿用()。

三、文化象征 铜印在文学中常象征权威与地位。例如唐代李颀诗句“才年三十佩铜印”,描述青年官员的仕途成就()。成语“铜印”也引申为具有威信的人物代称()。

四、私印用途 除官印外,铜印亦用于私人领域,如书画闲章、斋室印、收藏印等,体现个人身份与艺术价值()。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典章制度,可查阅《汉书·百官公卿表》《宋史·舆服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皧皧白鹤翎版权本缺别种避俗趋新不惟常筭赤色茺蔚出嫁怠替动切堆阜顿河戹屯歌俯盼个体户构位搆隙还射涵忍惠风和畅降敕鸡黍期酒生急危老聩乐趣粮甖量知离心离德挛格露牀率薄密然默示目瞪口结男婚女嫁内忧蹑尘甯了疱疹平平常常千日酿碁博清歌妙舞人野三三制石女誓死不二籉笠讨雠填鸭天正瓦鼓韦应物问候香华屑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