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笞,杖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理狱占辞,不加荆朴,随问款对,据事平科。”
“荆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荆朴”指鞭笞或杖击,即以荆条(一种带刺的灌木枝条)作为刑具进行责打。这一词汇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是描述刑罚或司法制度的语境中。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中提到:“理狱占辞,不加荆朴,随问款对,据事平科。”
此句意为:审理案件时不轻易使用杖刑,而是依据事实判决,反映了古代司法中对刑罚的审慎态度。
“荆朴”属于古代刑罚的特定表述,与“笞刑”“杖刑”类似,但更强调使用荆条作为工具。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用于研究历史或古典文献时的考据。
如需更详细的文献出处或相关词汇对比,可参考《大唐西域记》等典籍。
荆朴(jīng pǔ)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字组成。荆(jīng)是荆条,即刺刺的植物;朴(pǔ)指天然的木材。
荆朴的拆分部首分别为艹和木,其中荆的笔画为6画,朴的笔画为5画。
这个词组是描述了古时候人们用荆条制作简陋的床榻的一种方式。
繁体字书写荆朴为荊樸。
在古代,荆朴的写法在荆字的下面加上一个朴字,这是一种常见的写法。
他们用荆朴制作了简陋但实用的床榻。
荆棘(jīngjí):指刺刺的植物丛;朴实(pǔshí):指简单自然,不加修饰。
荆棘(jīngjí)、刺刺的植物;朴实(pǔshí)、简单自然。
华丽(huá lì)、精致、讲究细节;繁复(fán fù)、复杂、烦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