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问少。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致堂胡氏》:“ 孝宗 一日在宫中閲《通鑑纲目》,有 致堂 胡 氏断语,未知其人,因出御札付内阁,问其本末。时 洛阳 刘文靖 诸公在阁,俱茫然失对,遂直陈以谢,比出阁,翻閲故籍始得之,具揭以復,且以寡学引愆,上亦不罪也。”
“寡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ǎ xué,基本含义指学识贫乏、知识有限,形容一个人学问浅薄,缺乏广博的知识。
核心含义
指学问少,常用于批评或自谦学识不足。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补遗·内阁·致堂胡氏》中提到,官员因对历史人物“致堂胡氏”的背景不熟悉,以“寡学”自责,承认学问疏漏。
历史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多用于描述官员或文人在学术上的欠缺。例如,明孝宗在宫中阅读《通鉴纲目》时,内阁因未能解答相关人物背景而自认“寡学”,体现出该词在古典语境中的谦逊或批评意味。
现代应用
当代使用中,“寡学”可指代个人知识储备不足,或用于委婉评价他人学识浅薄。例如:“他虽聪明,但寡学难以应对专业问题。”
此词多用于书面语,需结合语境判断是自谦还是批评。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野获编补遗》等文献。
《寡学》是一个汉字词语,寡意指少、缺乏,学指知识、学问。合起来就是指知识、学问缺乏或者所学知识较少的意思。
《寡学》的部首是宀(mián),它是一个独立的汉字部首,表示与屋宇建筑有关。
《寡学》的总笔画数是9画。
《寡学》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文化传统。在古代社会,知识学问的获取与传播往往受到各种条件和限制,导致许多人接受的教育较为有限。因此,寡学一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学问知识的贫乏。
《寡学》的繁体字为「寡學」。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寡学的字形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常见的古代字形为「寡學」,其中的「宀」更加明显,表示知识的积累与获取需要通过“屋宇建筑”中的学堂、书院等地方。
1. 他长期未接触新知识,所以一直处于寡学的状态。
2. 虽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自学成才,没有寡学的困扰。
学问、学识、学术、学贯中西、学历、寡闻、寡言、贫学等
浅学、薄学、浅薄、浅尝辄止、学识浅薄
博学、渊博、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学海无涯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