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无名之朴 ”。
无名之璞
释义:
指未经雕琢、不为人知的璞玉,比喻未被发掘的才能或质朴无华的本质。该成语由“无名”(没有名声)与“璞”(含玉的石头)组合而成,强调内在价值未被外界认知的状态。
字义溯源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1562-1),《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1550-3)。
文化隐喻
成语承载道家“返璞归真”思想,如《庄子·逍遥游》强调“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推崇内在价值高于外在虚名。后世用以形容隐士的才德(如《后汉书》中“无名之璞,退藏于山林”)或未被赏识的人才。
来源:《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3188-7)。
现代应用
在当代语境中,常用于比喻:
来源:《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ISBN 978-7-5600-7520-4)。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印证“璞”的本义及价值隐匿性。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与“无名之璞”的哲学内核相通。
文献链接(可公开查阅):
和璧隋珠(强调珍贵)、被褐怀玉(侧重才德内藏)。
名满天下、声名鹊起(侧重显扬)。
来源:《中华成语探源辞典》(华夏出版社,ISBN 978-7-5080-4993-6)。
“无名之璞”以玉喻人,融合道家思想与人才观,既是对天然本质的礼赞,亦是对世俗评价体系的反思,在现代语境中持续传递“真才不显”的深层意蕴。
“无名之璞”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未经雕琢的璞玉,比喻尚未被发掘的才识之士或未被认可的杰出人才。该词与“无名之朴”同义,均强调内在价值未被外界认知的状态。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晋代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唐代元稹在《镇圭赋》中也有引用:“苟能据于道而依于德,亦可以执无名之璞而逍遥乎大庭。”。
用法特点
近义词与延伸
近义词为“无名之朴”,两者均以自然未雕琢之物比喻未被发现的人才或事物本质。此外,该词也可引申为“大器晚成”“真才未露”等含义。
现代应用示例
可用于描述职场、学术等领域中能力突出但暂未受重视的人,例如:“他在团队中如同无名之璞,虽未显锋芒,却蕴藏深厚潜力。”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乐乐课堂》等来源的详细解析。
白饮霸陵岸班贡宾臣丙种球蛋白补品卜人层累扯乱弹赐腥蹿货大发议论躭勤大庆油田的便登山屐罚铜废丧共头拱形骨咄禄柜坊家吏解帆讦直晋阶记疏久计决眦拒物馈劳枯颅乐乡沥滴立槁利矢鸾闺露筋祠杩桶母系尼格罗人飘沓平易青籙驱走商较樿杓沙人审单神乡拾翠衰靡四合院天顶童妙颓沲讬肺腑妄意宵旰忧勤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