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祭祀以后,分发祭肉,叫做“散胙”。 鲁迅 《热风·即小见大》:“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这一件事了。”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二二》:“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散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与古代祭祀习俗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胙”的含义
“胙”特指古代祭祀时供奉的肉类祭品,通常为牛、羊、豕(猪)等牺牲品。
“散胙”的仪式意义
祭祀完成后,主祭者会将祭肉分发给众人,象征神灵赐福的共享。这一行为既体现对神灵的敬畏,也强化了参与者间的群体联系。
鲁迅在《热风·即小见大》和《两地书》中均提到“散胙”,用其隐喻牺牲者奉献后仅余形式化回报的社会现象。
如今“散胙”一词已不常用,但可借指仪式性分配或形式化回馈的行为。
该词反映了古代祭祀文化中“共享祭品”的习俗,兼具宗教仪式与社会功能。
散胙(sàn zòu)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散和胙。
散的拆分部首是无,并且它的笔画数为11;而胙的拆分部首是⺼,其笔画数为12。
散胙这个词的来源有几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指用药物能够缓解胃部不适的问题,而这个药物就称为散胙;另一种解释是指在行使传统的中医疗法时,通过按摩或推拿来缓解或治疗胃部不适。
散胙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是「散胙」。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散胙是以「散胙」的形式写的,没有任何变化。
下面是一些散胙的例句:
1. 觉得胃不舒服可以试试散胙药物。
2. 大夫给我做了散胙的治疗,胃痛好多了。
与散胙相关的组词有:胃痛、药物、胃部不适等。
与散胙近义词有:胃疼、胃痛等。
与散胙反义词有:调理胃、保护胃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