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撑肠拄肚”。腹中饱满。比喻容受很多。 唐 卢仝 《月蚀》诗:“撑肠拄肚礧傀如山丘,自可饱死更不偷。”《朱子语类》卷十一:“如喫物事相似,将甚么杂物事,不是时节,一顿都喫了,便被他撑肠拄肚,没奈何他。”《谷音·古碑文》:“ 乾淳 老人气岳岳,破冠穿履行带索。撑肠拄肚书万卷,临风欲言牙齿落。”
“撑肠拄肚”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ēng cháng zhǔ dù,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字面意义
形容吃得太饱,肠腹被食物撑满的状态,如唐·卢仝《月蚀诗》中“撑肠拄肚礧傀如山丘,自可饱死更不偷”。
比喻意义
引申为“容受极多”,可指知识、信息等的积累丰富,如《朱子语类》提到“撑肠拄肚书万卷”。
与“撑肠拄腹”的关系
两者为同源成语,后者读音为chēng cháng zhǔ fù,意义完全相同,如宋代苏轼《试院煎茶》中“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误用为“饥饿”
个别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极度饥饿”,但权威文献(如唐代诗作、朱熹著作)均指向“饱足”或“容受多”,需注意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朱子语类》等权威来源。
《撑肠拄肚》是一个形容极度饥饿的成语。它用来形容人饿得肚子都鼓起来了,甚至连肠子都要“撑”出来,用手“拄”着肚子。意思就是非常饥饿,饥饿到极点的状态。
《撑肠拄肚》由“撑”、“肠”、“拄”、“肚”四个汉字组成。
其中,“撑”字的部首是“手”,总计12画;
“肠”字的部首是“⺮”,总计8画;
“拄”字的部首是“扌”,总计9画;
“肚”字的部首是“⺼”,总计8画。
《撑肠拄肚》最早见于明代杨时所著的《洪范新书》。该成语通过形象地描绘了饥饿的极端,使人直观地感受到了饥饿的痛苦。
《撑腸拄肚》是《撑肠拄肚》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例如,《撑肠拄肚》中的“撑”字,古时候会写作“承”字,意思仍然保持不变;“拄”字古时候会写作“柱”字,意思也是一致的。
1. 那个饥肠辘辘的乞丐撑肠拄肚地呼唤着过路行人。
2. 景区里没有食物,游客们都饿得撑肠拄肚。
3. 经过一天的奔波劳累,我回到家中已经肚子饿得撑肠拄肚了。
撑风箔、肠脑寸断、拄笏看山、肚量、拄手拖车、肚皮舞
饥肠辘辘、饿得发慌、饥不择食
饱食终日、吃得饱饱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