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观心的意思、观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观心的解释

观察心性。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无一事在心外,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现象)理(本体)。《十不二门指要钞》上:“盖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 唐 施肩吾 《题景上人山门》诗:“水有青莲沙有金,老僧於此独观心。” 宋 苏辙 《诸子将筑室以画图相示》诗之三:“久尔观心终未悟,偶然见道了无疑。”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五曰还,此门还是裂小网,开佛知见曰裂大网,还者非他,《觉意三昧》之观,观心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观心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哲学与宗教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内省观察自我心性,以明悟本真或修行证道。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源流及现代应用三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拆解

    • 观(guān):指有意识地观察、觉照,含审视之意。
    • 心(xīn):泛指思想、意念、情绪等精神活动。

      合称强调对内在心念活动的觉察,区别于对外境的观察。

  2. 词典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观心”指通过内省审视自身心念,以达到觉悟或修持目的的行为,多见于佛学与心性哲学语境。


二、佛教哲学中的核心义涵

  1. 佛学修证法门

    在佛教中,“观心”是禅修核心方法之一,主张通过持续观察心念生灭,破除执着、证悟空性。

    • 天台宗:依《摩诃止观》提出“一心三观”,观心即观照“空、假、中”三谛圆融。
    • 唯识宗:强调“观心识变”,分析心识如何虚妄分别外境(《成唯识论》)。
  2. 顿悟与渐修

    • 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观心为明心见性的关键(《六祖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 密宗:结合观想与心性观察,如“心月轮观”等修法。

三、儒家与心学的延伸

  1. 心性修养

    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将“观心”融入道德实践:

    • 朱熹:提倡“持敬观心”,以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
    • 王阳明:主张“观心见性”,心即理,致良知需反观内照(《传习录》)。
  2. 文学与美学

    古代文论中,“观心”亦指创作时对内在情志的提炼,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以“观我”“观物”论境界。


四、现代应用与启示

  1. 心理学借鉴

    正念疗法(Mindfulness)与“观心”高度契合,均强调对当下心念的非评判性觉察,用于缓解焦虑、提升专注力(参考卡巴金《正念疗愈力》)。

  2. 日常修身

    现代语境下,“观心”可理解为自我反思与情绪管理,如通过日记、冥想培养内观习惯,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观心”是一个融合了哲学、宗教与修行的复合概念,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以下为综合解释:

一、佛教哲学释义

  1. 心为万法主体:佛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一切现象(事)与本质(理)皆由心而生,因此“观心”即通过观察心性来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
  2. 修行方法论:观心是佛教核心实践之一,如《十不二门指要钞》提到“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即通过内观心念活动,达到对烦恼的化解与觉悟的开启。

二、道教与修身思想

道家典籍如《青华秘文》提出“观心得道”,强调通过觉察起心动念来修正行为,向善去恶,进而悔过省己,实现内在的安宁与提升。

三、现代实践解读

  1. 觉知与调整:观心指觉知当下的思维内容(所观),区分思维本体(能观),通过观察让念头从连续状态转为自然生灭,而非强行抑制。
  2. 目的与效果:其作用在于调整思维现象,帮助个体认清欲望、情绪,提升自我控制力,最终达到修身养性或解脱烦恼的目的。

四、经典引用

唐代诗人施肩吾诗句“老僧於此独观心”,宋代苏辙“久尔观心终未悟”,均体现了观心在传统文化中的实践与哲思。

观心既是宗教修行的法门,也是日常修身的工具,核心在于通过内省觉察实现自我认知与超越。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佛教经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或道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伴大夜龅齿薄命佳人标誉不效吃劳保虫蠁出言吐词佌猥慈武蹴尖电饭锅低趄断长补短笃实好学恶相仪翻盖方司格繁花似锦丰膳高地工艺瑰才虹霓黄章绘本嚼腭捶床禁喝计台跼天促地乐悠悠宓戏氏目眚黏滑遣狱之化顦顇祈子权义人胜节仁义肉袋瑞历沙地沙风石泉湿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手巾把首时水粪速断跳鲍老挑力土师痿痹无戏言相靡闲局效法谢家轻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