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荐的意思、表荐的详细解释
表荐的解释
上表推荐。《后汉书·赵典传》:“ 建和 初,四府表荐,徵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为侍中。”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亲加弔祭,表荐孤遗。”
词语分解
- 表的解释 表 (⑤錶) ǎ 外部,外面,外貌:表面。外表。仪表。表象。表层。表皮。 显示:表示。表态。表征。表达。表露。表演。表情。略表心意。 中医指用药物把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表汗。 分类分项记录事物的文件:
- 荐的解释 荐 (薦) à 推举,介绍:推荐。举荐。荐擢。 频仍,屡次:荐仍(一再)。荐饥(连年饥荒)。荐食(一再吞食,喻不断侵略)。荐臻(接连来到)。 进献,祭献:荐羞(进献肴馔)。荐新(以初熟谷物或时鲜果物祭
专业解析
"表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通过正式的文书(表章)向上级或君主举荐人才或提出建议。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指上表举荐,即通过书写奏章的形式,向君主或上级官员推荐人才或陈述意见。其中:
- 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呈递的奏章、文书,属于正式公文。
- 荐:推荐、举荐,推举人才或提出建议。
二、具体含义与用法
- 举荐人才:这是“表荐”最常用的含义。指官员通过书写专门的表章,向朝廷或上级郑重推荐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担任官职或予以褒奖。这种行为在古代选官制度(如察举制)中较为常见。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提出建议/意见:有时也指通过上表的方式,向君主提出建议、陈述主张或进献计策。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三、语境与特点
- 正式性:“表荐”强调以正式的官方文书(表)为载体,区别于口头推荐或非正式举荐。
- 对象:被“表荐”的对象通常是人才(荐举),有时也指建议本身(进言)。
- 主体:行为主体多为臣子、官员。
- 目的:旨在使被推荐者获得任用、晋升或使其建议被采纳。
四、例句参考(古籍)
- “表荐祢衡,乞令收用。”(《后汉书·孔融传》)—— 这里指孔融上表举荐祢衡。
- “(某某)深相表荐,称其才堪大用。”(常见于史书人物传记)—— 指某人上表大力举荐。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 主编):汉语词汇的权威大型工具书,对“表荐”有明确释义。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专门收录古代汉语词汇的权威词典,解释其古义及用法。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侧重探求语词起源及历史演变的权威辞书,包含“表荐”条目。
- 《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大型综合性汉语辞典,收录“表荐”并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表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iǎo jiàn,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上奏表章的形式向朝廷推荐人才。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字义拆分:
- 表:指奏表,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的文书。
- 荐:意为推荐、举荐。
二者结合即表示“通过奏表推荐”。
二、历史背景与流程(以汉代为例)
- 推荐主体:
上至公卿、将军,下至地方官员(如刺史、太守)或名士,均可表荐他人。
- 推荐对象:
通常为有才能但未被朝廷发现的人才,而非自己的属吏(属吏可通过“辟除”直接任命)。
- 流程:
- 推荐者撰写奏表,陈述被荐者的品德、才能。
- 皇帝收到奏表后,可能亲自考察(如面试或派车接至京城)。
- 最终决定是否授予官职。
三、实例与文献佐证
- 史书记载:
- 《后汉书》提到赵典因四府表荐被征拜为议郎。
- 南朝任昉的《王文宪集序》中记载“表荐孤遗”。
- 人物案例:
三国时期顾雍因州郡表荐,弱冠时便担任合肥县长,后因政绩升迁。
四、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表荐”已不常用,但“推荐”“举荐”等词仍保留类似含义,多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
如果需要更完整的历史案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后汉书》《南朝史》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哀歌白契跋履山川币制场囿承泣成衣铺崇配出籍椿龄定银发交非觊风翔佛曲富才梗调公邮关碍固定资产好评何不呵难戽水荐誉积厚酒缾久湮揩油看碧成朱狂进琅然崚令上龙鹤论辩旅费幂历迷误莫名其妙南亚傩声情根欺弄弃约悫愿逡缩仁鄙色叫沙埚勝友市道交首足庶萌天祉同归殊途颓溏望眼将穿五蛇小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