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呕鵶 ”。 1.象声词。 唐 元稹 《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诗:“颭闪才人袖,呕鸦软举鐶。”鸦,一本作“ 鵶 ”。
(2).指婴儿。婴儿啼声吚哑,故称。 宋 陈造 《送学生归赴秋试因省别业》诗:“寧堪再揽减,又抱两呕鸦。”自注:“ 淮 人谓岁飢为年岁揽减, 越 人以婴儿为呕鸦。”鸦,一本作鸦,一本作鸦,一本作鸦,一本作“鵶”。
“呕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象声词
指模拟某种声音的词汇。例如唐代元稹《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中“呕鸦软举鐶”一句,用“呕鸦”形容金属环碰撞的声响。
指代婴儿
因婴儿啼哭声“吚哑”而得名,属方言用法。宋代陈造在《送学生归赴秋试因省别业》诗中提到“又抱两呕鸦”,并自注:“越人以婴儿为呕鸦”。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词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方言研究资料。
《呕鸦》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嘴里吐出嘈杂的声音,也可用来形容文字、画作等充满杂乱而难以理解或欣赏的情况。
《呕鸦》的部首是“口”(kǒu),表示与口有关;它的总笔画数是12画。
《呕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诗作《夜开紫绣帐,酒醒红鸾鸣》,其中有一句“片声飞下成呕鸦”,意思是指鸣声如同呕吐的声音。
《呕鸦》的繁体字是「嘔鴉」。
在古时候,汉字《呕鸦》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以“口”部作为偏旁,组合成一个新字。
1.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呕鸦,难以辨认出字形。
2. 这幅画的线条杂乱无章,简直就是一幅呕鸦。
呕鸦并没有太多的相关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可能已经具有了形容文字或画作杂乱的意思。
近义词:杂乱、混乱。
反义词:整齐、干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