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冠和巾。古代用以区别士和庶人。《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亦泛指头巾。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 明 高启 《丁孝廉惠冠巾》诗:“知试山人服,冠巾远寄重。”
(2).指官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引 吕映薇 《帘钩》诗:“ 严公 幕下怜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
戴上帽子、头巾。意谓僧人还俗或出仕。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杭 僧 思聪 ﹞挟琴游 梁 ,日登中贵人之门,久之,遂还俗,为御前使臣。方其将冠巾也, 苏叔党 因 浙 僧入都,送之诗曰:‘试诵《北山移》,为我招琴 聪 。’诗至,已无及矣。”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僧 道衍 ,俗姓 姚氏 …… 应珍 通儒家书,兼多异术。 衍 尽得其传,以才气自负,欲返冠巾。”
“冠巾”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区别,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冠与巾的统称
古代用以区分士人和庶人的头饰:士人戴冠,庶人裹巾()。例如《释名·释首饰》提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后也泛指普通头巾()。
代指官职或身份
引申为官职象征,如清代袁枚诗句“三掛冠巾是也非”暗指辞官或仕途变动()。
道教仪式
指出家人正式成为道人的重要仪式,需在子孙庙中完成。新出家者需经历三年苦行,经考核无过失后,由度师授予“冠巾”,又称“小受戒”。此仪式旨在规范玄门秩序,并记录于天曹案卷()。
僧人还俗或出仕
在佛教语境中,指僧人戴上冠巾的行为,象征还俗或入仕,如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僧人思聪“将冠巾”后还俗为官()。
“冠巾”既可指具体头饰、官职,也有宗教仪式和身份转变的象征意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如需更完整释义,可查阅《释名》《随园诗话》等古籍或道教仪轨文献。
冠巾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冠和巾。
冠的部首是冖字旁,有一画,表示头顶;巾的部首是巾字旁,有三画,表示布帛的一种。
冠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冠指的是古代官员或贵族所戴的头饰,巾则是普通人所使用的头巾。
在繁体字中,冠巾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冠巾」。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存在一些变化。有时候冠也可以写作「冠儿」,巾则可以写作「巾口」。这种变体写法在古代文献中常见。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冠巾这个词:
1. 李白《上冯郎中集侍讲水部有命赴京妻怀子不遑复封》诗句:清香寒础紫
2. 在古代,冠巾代表了人的身份和地位。
组词:冠军、帽巾、冠毛、巾帼
近义词:头巾、头饰、头带
反义词:裸头、光头
白黑白矢剥啄北里嬖人逼胁不管一二策虑嘲讦出旅楚悬黎蹙鬐啿啿当典遁疾独摇放生负刍个展瓜步贯口行情邗关宏观经济学皇灵哗诛狐鸣鱼书渐变见处见智见仁吉旦惊跸经死金领可可儿的旷旷轑铛泪痕淩牿漏底昧冒蔫儿坏清切庆余秋红屈戌儿热汤哨遍生龙脑沈正史职兽符四坐酸哽天室停闭完配为所欲为向非县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