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符。因避讳而改。《陈书·周迪传》:“裁解豚佩,仍剖兽符。”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握兽符而架寅车。”
兽符是古代中国用于调兵遣将的凭证信物,特指以兽形(尤以虎形为主)铸造的兵符。其核心含义与功能如下:
字源解析:
“兽”指猛兽(如虎),“符”即凭证。兽符整体意为铸造成兽形的信物,通常以青铜制成,背部刻有铭文,从中剖为两半。
来源:《汉语大词典》“符”字条释“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
典型形制:
战国至秦汉时期,虎符最为常见。例如杜虎符(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呈卧虎状,错金铭文书“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左右半符契合方可调兵。
来源:《中国军事制度史·符节卷》载“虎符为铜制,分左右,朝廷与将领各执其一”。
调兵凭证:
兽符是中央政权控制军队的核心工具。将领需持左半符,与君王所持右半符相合,方能发兵,以防军权滥用。
来源:《史记·文帝本纪》载“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
等级象征:
不同兽形代表不同军事等级。如隋唐时期,麒麟符供高级将领使用,鹰符用于传令兵。
来源:《唐六典·兵部》记“铜鱼符…王公曰金,庶官曰铜”。
虎为百兽之王,象征皇权威严。《说文解字》释“虎”为“山兽之君”,故虎符隐含“君命不可违”之意。
兽符属广义“符节”体系,与使节所持竹符同源,均体现古代“信物治国”的理念。
来源:《中国符节文物图录》考证“虎符盛行于秦汉,唐后形制渐变”。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标注出版社版本;文物信息参考博物馆官方资料。)
“兽符”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含义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兽符”原指古代调兵或传达命令的凭证“虎符”。因中国古代存在避讳传统(如避皇帝名讳或虎的凶煞象征),故将“虎符”改称“兽符”。例如唐代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写道“握兽符而架寅车”,即指执掌兵权。
部分资料提到,“兽符”也可指古代印章或符篆上的动物纹样(如兽形图案),用于象征权力或驱邪。这种解释多见于对器物纹饰的描述,属于文化符号层面的引申。
综合自(避讳背景)、(纹样解释)、(文献引用)及(唐代用例)。
八风水饼茶布满拆字车龙都军二驾方客放纵驰荡風玉高岸深谷鼓唱桂偶郭顺时国有制顾盼多姿和暄红岩花贼弧辰火漆浆家加气解桎进丁经据筋骨人静园筋角酒船台救苦斋眷重决鼻决胜开后门琅书烂坏垒城良翰琏璐连头带脑六神不安鸣鸠盘躩前识勤渠求正弃逐瑞香三辰省见四左俗格岁华太羹推尊妥当外方人吾人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