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 咸通 年间由宰相等大臣捐输的兴学钱。《新唐书·刘允章传》:“﹝ 章 ﹞又建言:‘羣臣输光学钱治庠序,宰相五万,节度使四万,刺史一万。’”
“光学钱”是唐代与教育相关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如下:
词义解释
指唐代咸通年间(860-874年)由朝廷高级官员自愿捐输,用于兴办教育机构的资金。具体捐输标准为:
历史背景
根据《新唐书·刘允章传》记载,这一制度由礼部侍郎刘允章提议推行,目的是通过官员捐资改善国家教育设施()。此举措反映了唐代中后期对官学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侧面印证了当时中央财政对地方教育投入的不足。
词语构成
“光学”即“振兴教育”之意(“光”为发扬,“学”指官学),“钱”即经费,整体体现专款专用的性质。
补充说明
这一制度虽属官员自愿捐输,但实际执行中可能带有强制色彩。其历史价值在于开创了官员资助教育的先例,为后世类似制度提供参考。
光学钱是指一种用于防伪和安全的特种钞票或硬币,具备光学变色效果,可以在不同角度或受光条件下显示不同颜色或图案。它采用了光学材料和技术,使钱币具有可见的光学效果,能够使伪造者更难复制或仿制。
拆分部首和笔画:
拆分部首:钅、目
钅的拆分部首:金、钆、钁
目的拆分部首:聿、占
总笔画数:20
来源:
光学钱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在欧洲和美国开始出现了使用光学技术的特种钞票和硬币。光学钱的发展源于对伪造和假币的日益严峻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光学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许多国家的钞票和硬币的标志性特征。
繁体:
光學錢(光學钱)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中不存在“光学钱”这个词,因为光学钱是近代科技的产物。但若要按照古代汉字写法,可以使用相应意思的词语进行替代,比如“光辉金币”等。
例句:
1. 这张光学钱真是绝妙,从不同角度看都有不同的图案。
2. 银行发行的光学钱具有高度的仿制难度,可以有效遏制假币制造。
组词:
1. 光学技术
2. 光学效果
3. 光学材料
4. 光学变色
5. 光学防伪
近义词:
1. 光学货币
2. 光学纸币
3. 光学硬币
反义词:
实物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