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辅助补救。《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帝谓 凭 曰:‘侍中当匡补国政,勿有隐情。’”
“匡补”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拼音为kuāng bǔ,意为辅助补救。该词强调通过辅助性措施来修正或完善事物,常见于描述对政策、制度等宏观层面的修正行为。
最早见于《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汉光武帝对戴凭说:“侍中当匡补国政,勿有隐情。” 这一用法体现了该词在古代政治语境中的权威性。
近义词包括辅助、补救、修正。现代多用于书面语,如“匡补制度漏洞”“匡补政策偏差”等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后汉书》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释义。
匡补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匡”和“补”两个字组成。
“匡”的部首是“匚”,总笔画数为2,是一个独体字。这个字的意思是“矫正、挽救、纠正”等。
“补”的部首是“衣”,总笔画数为7,也是一个独体字。这个字的意思是“弥补、修额、填充”等。
组成“匡补”的两个汉字,通过结合可以解释为“纠正错误并弥补缺失的部分”。它可以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者过程,通常指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错误或填补缺失的空白。
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它的繁体形式是「匡補」。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补字在古代也有一种不同的写法是「補」。
以下是一些关于“匡补”的例句:
1. 用科技来匡补教育中的不足。
2. 在改革中,我们需要匡补制度上的缺陷。
3.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匡补公平和正义。
与“匡补”相关的一些组词有:
1. 匡扶:指挽救或恢复某种情况的稳定和正常。
2. 补偿:指对损失或缺失进行补偿或赔偿。
3. 纠正:指改正错误或过失,使之恢复正常。
“匡补”的反义词是“弊端”,指的是不当的或有害的方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