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考据的意思、考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考据的解释

[textual criticism;textual research] 对资料性文本的分析研究

详细解释

指对古籍文字音义和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一:“ 文潞公 为平章事,首请立庙於 洛 ,终无所攷据,不敢轻作。”


(1).根据事实查考证实。 宋 王安石 《答韶州张殿丞书》:“盖其所传,皆可考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命御史 杨桓 辨其文……且以出处始末考据以上。”《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舅太太万想不到,问了一句就招了姑老爷这许多考据。”

(2).研究历史、语言等的一种方法。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考据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的搜辑整理。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孟子》:“引‘雨我公田’以证 周 用助法,考据之学也。” 清 冯桂芬 《阙里致经堂记》:“ 汉 学善言考据,凡名物、象数、文字形声、训詁,非 汉 儒不传。” 朱自清 《经典常谈·文》:“当时汉学家提倡考据,不免繁琐的毛病。”参见“ 考据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考据"是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概念,指通过系统化的文献考证与事实核验,探究事物本源的研究方法。该词由"考"与"据"二字构成:"考"意为考察、验证,《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老也",后引申为稽考、查核;"据"则指依据、凭证,强调研究需立足可靠材料。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考据特指"对古籍的文字音义及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的学术活动。

在学术方法论层面,考据学包含三个核心维度:其一为版本校勘,通过比对不同文献版本消除传抄讹误,如清代乾嘉学派对《十三经注疏》的校勘工程;其二为训诂释义,依据《尔雅》《说文解字》等工具书解析古代语言文字;其三为实证辨析,结合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验证文献真实性,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即属此列。

现代学术体系中,考据方法广泛运用于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以中华书局《古籍整理通则》为例,其明确规定古籍校注须遵循"考据精审,引证详明"原则,确保学术结论的可验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年发布的《甲骨文考释规范》,亦强调需综合字形分析、辞例比对、文献互证三重考据程序。

从学术价值维度考量,严谨的考据工作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能有效辨伪存真,如通过对《古文尚书》的考据揭橥其伪作本质;另一方面可重建文化记忆,如敦煌遗书的考据研究重构了中古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图景。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强调"考据乃史学之根基",这一论断至今仍影响着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考据是汉语中的一个学术术语,指通过严谨的实证方法对文献、历史或语言材料进行核查与分析。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1. 基本概念
    考据(拼音:kǎo jù)指根据事实查考证实,是一种研究历史、语言等学科的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考核事实、归纳例证来验证资料的真实性,例如对古籍文字、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辨证分析。

  2. 学术性质
    属于文献研究范畴,需结合训诂(文字解释)、校勘(文本核对)等方法,对资料进行系统性整理与验证。

二、研究方法与特点

  1. 方法论

    • 注重实证:通过可靠资料考核历史事件或文献内容,强调“无征不信”。
    • 多学科交叉:涉及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协作。
  2. 典型应用

    • 古籍辨伪:如宋代学者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通过考据判断文献真伪。
    • 典章制度考证:清代学者常以此法研究古代礼仪、法律等制度。

三、学术意义

四、示例说明

例句:
“文潞公为平章事,首请立庙于洛,终无所考据,不敢轻作。”
此例说明考据在古代政治决策中的作用——缺乏可靠证据时避免草率行动。


如需进一步了解考据方法的具体案例或历史发展,可参考(搜狗百科)和(沪江词典)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包场保境息民爆眼蔡屣延才吃碗茶垂芳雕虫末技顶头银两鹅翎儿歌放浪寡发广求鬼磷活报剧蹇服谏纸嘉锡劫帅近列进趣髻盘酒经口案稂莠不齐鸓鼠列馆埋根慢朝蒙密苗稼铭文脑筋排草砰宕谦躬下士悭悋黔庶起茧祁连山琼轩拳拳在念鹊巢赋软工入贺瑞鹤仙杉板子舍己芸人沈酿川世外桃源逃首铜研头没杯案威名猬张葨芝巫山一段云谢却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