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草的意思、疏草的详细解释
疏草的解释
奏章的草稿。
词语分解
- 疏的解释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义疏财。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亲密,关系远
- 草的解释 草 ǎ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
专业解析
"疏草"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单字“疏”和“草”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并在古代文献中形成特定用法。
-
“疏”的含义:
- 本义指开通、疏导(如《说文解字》:“疏,通也。”)。
- 引申为分条记录或陈述。这是构成“疏草”一词的关键义项。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或事情的文书称为“奏疏”或“疏”。
- 其他引申义如稀疏、疏远等,在此词中不适用。
-
“草”的含义:
- 本义指草本植物。
- 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未定稿的。例如,“草稿”、“草案”中的“草”即此意。也指书写(因古代初稿常用草书或随意书写)。
- 在“疏草”中,“草”取其“草稿、初步稿本”之意。
-
“疏草”的合成词义:
结合“疏”和“草”的含义,“疏草”特指:
臣子准备上奏给皇帝的奏章的草稿或初稿。
- “疏”:指明了文书的性质是奏疏,是正式上呈给君主的公文。
- “草”:指明了这份奏疏的状态是尚未定稿、处于起草阶段的文本。
-
文献佐证与用法:
- 该词在古代史书、笔记、文集中时有出现,用以描述官员在正式上奏前起草奏章的行为或指代奏章的未定稿本身。
- 例如,《明史》等史籍中常有官员“上疏”或“疏谏”的记载,其准备过程即是撰写“疏草”。清代文人笔记中也常提及阅读或讨论某人的“疏草”。
-
现代理解与引申:
虽然“奏疏”这一公文形式在现代已不存在,但“疏草”一词有时仍被用来:
- 泛指重要文件、文章(尤其是正式建议、报告、提案类)的初稿或草稿。 这时带有一定的书面语或仿古色彩。
- 在学术或文学创作中,作者可能谦称自己的未定稿为“疏草”。
“疏草”的本义和核心含义是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的草稿。它由“疏”(分条陈述的奏章)和“草”(草稿、初稿)两个语素复合而成。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公文制度,在现代汉语中,其含义可引申为重要正式文件或文章的初稿。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疏”字条、“草”字条及合成词释义。
- 《辞源》(商务印书馆) - “疏”字条、“草”字条及合成词释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相关字词释义。
- 历代史书(如《明史》、《清史稿》)及文人笔记中关于奏章起草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疏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奏章的草稿,具体解释如下:
-
基本定义
指古代官员向君主呈递的奏章(即“疏”)的初稿或未定稿形式。例如,明代何景明的诗句“朝回焚疏草”即描绘了官员退朝后焚烧奏章草稿的情景。
-
构词解析
- 疏:原指疏通、条陈,后引申为臣子陈述政见的文书(如奏疏、上疏)。
- 草:草稿、未正式誊写的文稿,强调非最终版本。
-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官场文书流程中,官员在正式提交奏章前需拟定草稿,经修改润色后再誊写为正式文本。部分文献中亦写作“疏草”,属异体写法。
-
延伸关联
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与诗词,如“疏草空教午夜看”一句,暗含对朝政决策过程的感慨。
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在研究古籍或历史时涉及。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的诗词解析或的高权威性简释。
别人正在浏览...
艾孀鳖珠不得要领场次储皇初浅独门多口風旋甘润疙童拱辰供承官绪顾临黑雨合浦还珠后次黄玉徽睇咴咴灰心货真价实狐枕丘讲明交罗借秦井井然挤排机士济私科学诗旷日长久劣别路不拾遗绿林大盗买笑毛质梅花翅淼渺某家品貌非凡暴衣露盖前筹清源山秋魄阙剪石研疏忽大意数骂四角俱全私语腾达飞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外感委贽文质三统五辰相摩晓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