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绲带的意思、绲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绲带的解释

以色丝织成的束带。《后汉书·舆服志下》:“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綬,以采组为緄带,各如其綬色。”《东观汉记·邓遵传》:“詔赐 遵 金刚 鲜卑 緄带一具。”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於时当紺六色罽,作此莙以饰緄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绲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征的复合词,其本义指古代服饰中用于镶边或束扎的织带。从词源学分析,“绲”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织带也”,特指用丝线编织的带状物,《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说明其“通緄”,指代衣物边缘的装饰性镶边。古代文献《礼记·内则》记载“织纴组紃”时,郑玄注将“紃”与“绲”关联,表明其作为服饰配件的工艺属性。

该词在历史演变中衍生出双重含义:一是指实用性的束衣带,常见于《后汉书·舆服志》对官员礼服的描述“革带,青绲”;二指装饰性的滚边工艺,如《释名·释衣服》所述“绲,滚也,施之衣端如滚也”。现代汉语中,“绲”字多保留在“绲边”等专业裁缝术语中,指衣物镶边的制作技法。

网络扩展解释

“绲带”是古代汉语词汇,指用彩色丝线编织而成的束带,主要用于服饰装饰或身份象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绲带(拼音:gǔn dài)是以色丝织成的束带,常见于古代服饰中,具有装饰性和等级标识作用。其名称中的“绲”指编织或缝纫工艺,“带”则为带状物。

  2. 历史文献依据

    • 《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说明绲带与官服绶带配套使用,颜色与身份等级相关。
    • 《东观汉记·邓遵传》提到皇帝赐予“金刚鲜卑绲带”,表明其材质可能包含金属或珍贵材料,用于赏赐。
  3. 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固定衣物(如腰带)或装饰衣缘(类似现代滚边工艺),常见于贵族、官员服饰。例如《诗经·秦风·小戎》中“竹闭绲縢”描述用绲带捆绑箭袋。

  4. 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中,“绲”也指一种缝纫技法,即沿衣物边缘缝制布条加固或装饰,称为“绲边”。

提示:需注意区分“绲带”与“韐带”(皮质蔽膝带)、“鞶带”(《易经》中象征赏赐的皮带)等相似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挨擦晻澹编削波峭不足道蚕屋谄泪成三破二持衡冲孺遄水楚儽单少滴瓶第一义谛二声阿世取容沸热逢蒙视坟井高档豪门巨室秽恶胡越一家迦师错节假寄禄积窃军长窠棚狂瘈苦船累犯遴集蠡酌管窥路世马大头买椟还珠梦梦铳铳被发缨冠迁渝情弊若有若无僧祇失检首尾两端霜晴搜閲缩气讨搜铜鼓钗通司外币晩春维生稳获窝弓午校陷瑕笑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