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丝织成的束带。《后汉书·舆服志下》:“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綬,以采组为緄带,各如其綬色。”《东观汉记·邓遵传》:“詔赐 遵 金刚 鲜卑 緄带一具。”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於时当紺六色罽,作此莙以饰緄带。”
“绲带”是古代汉语词汇,指用彩色丝线编织而成的束带,主要用于服饰装饰或身份象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绲带(拼音:gǔn dài)是以色丝织成的束带,常见于古代服饰中,具有装饰性和等级标识作用。其名称中的“绲”指编织或缝纫工艺,“带”则为带状物。
历史文献依据
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固定衣物(如腰带)或装饰衣缘(类似现代滚边工艺),常见于贵族、官员服饰。例如《诗经·秦风·小戎》中“竹闭绲縢”描述用绲带捆绑箭袋。
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中,“绲”也指一种缝纫技法,即沿衣物边缘缝制布条加固或装饰,称为“绲边”。
提示:需注意区分“绲带”与“韐带”(皮质蔽膝带)、“鞶带”(《易经》中象征赏赐的皮带)等相似词汇。
闇懦阿媛班告闭市常语逞恶窜锢大根脚调腔峨眉烽警风陵负秽隔异广成传官样国胤孤游豪猪何至于红线灰蝶见面鞋脚谏书践敭矫矫畸重镌镂踽步军工厂军气旷日累时困慰楛羽乐儿陋宗炉食饽饽麋耗磨盘拈毫弄管逆政耙耧贫雇诮讥悄然无声蹊壑渠们曲台柔缓圣蜕设洗首尾索卢天界通香木往路纤恶掀揭鲜味匣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