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第一义谛的意思、第一义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第一义谛的解释

同“ 第一义 ”。 宋 王安石 《答蒋颖叔书》:“佛説有性,无非第一义諦,若第一义諦,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七章:“一切世諦,于如来尽是第一义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第一义谛(梵语:paramārtha-satya)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指超越世俗认知的究竟真理,与“世俗谛”(相对真理)共同构成“二谛”体系。其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字面含义

“第一”指最高、最胜;“义”指道理、实相;“谛”意为真实不虚的真理。合指最高层次的真实义理,即诸法本质的终极实相。

佛教定义

指一切现象(诸法)的空性本质(梵语:śūnyatā),即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无独立、恒常的自性。如《大智度论》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无所有是毕竟空,是名第一义谛。”


二、哲学内涵

  1. 与世俗谛的关系

    世俗谛承认现象世界的相对真实性(如因果、善恶),而第一义谛揭示其本质为空,二者相辅相成。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指出:“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公式表达:

    $$ begin{aligned} &text{世俗谛:现象层面(缘起有)} &text{第一义谛:本质层面(自性空)} end{aligned} $$

  2. 核心特征

    • 离言绝虑:超越语言概念与思维分别(《维摩诘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 平等无二:泯灭一切对立分别(如生灭、垢净等)。
    • 实证境界:需通过禅修直观体证,非逻辑推演可得。

三、经典依据

  1. 《大般若经》

    “第一义谛无有文字,离诸戏论,寂静无相。”

  2. 《中论·观四谛品》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3. 《胜鬘经》

    称第一义谛为“一乘真实义”,即唯一佛乘的究竟真理。


四、实践意义

在修行中,需以世俗谛为基础(如持戒、布施),逐步体悟空性,最终证入第一义谛。天台宗提出“三谛圆融”(空、假、中),进一步统合二谛关系。


参考来源

  1. 《大智度论》(鸠摩罗什译)
  2. 《中论》(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
  3. 《维摩诘经》(鸠摩罗什译)
  4.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求那跋陀罗译)

网络扩展解释

“第一义谛”是佛教核心哲学概念,其解释需结合宗教义理与语言演变。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佛教原义

  1. 本质定义
    指超越世俗认知的终极真理,即诸法实相。佛教经典如《大般涅槃经》强调:“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说明第一义谛的本质是“毕竟空,无所有”。

  2. 别称与内涵
    又称真谛、胜义谛、涅槃、中道等,包含三重特性:

    • 至高性:超越世俗经验(俗谛)的圆满真理;
    • 真实性:圣者所证悟的实相;
    • 空性:破除对“有”“无”的执着,直指万物本质为空。

二、与俗谛的关系

佛教通过“二谛”理论阐释真理层次:

三、宗派差异

不同佛教流派对第一义谛的诠释存在差异:

  1. 中观宗:主张“二谛是教非理”,认为真俗二谛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权巧方便,最终指向非空非有的中道。
  2. 圆教(如天台宗):提出“一心三藏”,认为真谛与俗谛统一于真如本性,即“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圆融。

四、现代语义延伸

在汉语语境中,该词引申为事物最根本的原理或本质。例如探讨科学理论时,可用“第一义谛”形容基础性定律。


主要文献依据:
《大般涅槃经》《佛藏经》阐释核心定义;《中论》《法华玄义》解析二谛关系;天台宗经典补充圆教观点。

别人正在浏览...

埃特纳火山白凤本洋碧环俾夜作昼愁肠存救寸缕道府打喯儿地机鼎跃洞彻事理独立厄瓜多尔二谢柉禁反物质髴髴风幡改笔感今思昔干力桂石国共顾问孤秀熯天炽地淮阴行回炉复帐绘声绘形毁约虎视眈眈局地钥天科目人劳筋苦骨寥亮利傍倚刀历朝列如马挝名部讴吟剽薄罴九千秋万古瞧看期货交易清蒸驱驾群辈爽越顺款苏东坡岁蚀条综歪歪搭搭武装力量小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