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旷的意思、瞽旷的详细解释
瞽旷的解释
指 春秋 晋 盲人乐官 师旷 。《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鑠絶竽瑟,塞 瞽旷 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汉 扬雄 《法言·问神》:“ 瞽旷 能默, 瞽旷 不能齐不齐之耳。”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 瞽旷 之调鐘,未必求解於同世;格言高文,岂患莫赏而减之哉?”
词语分解
- 瞽的解释 瞽 ǔ 盲人,瞎子:“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瞎:瞽者。 古代乐师。 不达事理;没有见识;“弃老取少谓之瞽。”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 旷的解释 旷 (曠) à 空阔:空旷。旷远。旷野。地旷人稀。 开朗,心境阔大:旷达。心旷神怡。 相互配合的东西之间空隙过大:这双鞋穿着太旷了。 荒废,耽误:旷工。旷时持久。旷日经年。 长时间所无:旷代伟人(当代
专业解析
瞽旷(gǔ kuàng)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由“瞽”与“旷”二字组合而成,特指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盲人乐师——师旷。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字义分解
- 瞽 (gǔ):
- 本义指眼睛失明。《说文解字》:“瞽,目但有眹也。” 引申指盲人。古代常以盲人担任乐师,故“瞽”也特指盲人乐师。如《周礼·春官》有“瞽矇”之职,掌播鼗、柷、敔等乐器并讽诵诗。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旷 (kuàng):
- 此处专指人名,即师旷。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的宫廷乐师,以其超凡的音乐造诣和智慧著称,虽目盲却听觉极其敏锐,被尊为古代音乐家的典范。
- 来源参考:《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
二、合成词义
- 瞽旷:即“师旷”的别称或代称。该词直接点明了师旷作为盲人乐师(瞽)的身份特征,并以其名(旷)指代其人。合称“瞽旷”既是对其生理特征的描述,更是对其在音乐领域至高地位的尊崇。
- 来源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三、历史人物背景与文化意义
师旷(瞽旷)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音乐大师: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传说他能通过音乐辨吉凶、知兴衰,有“师旷之聪”的成语形容听觉极其敏锐。
- 智者形象:师旷不仅以音乐闻名,还常以智者的形象出现在典籍中(如《左传》、《韩非子》、《淮南子》等),常向君主进谏,其言论富有哲理。
- 文化象征:“瞽旷”一词因此超越了单纯的人名指代,常被用来象征超凡的音乐天赋、深邃的智慧以及虽身体有缺憾却在精神领域达到极高境界的形象。
- 来源参考:《中国音乐史略》(吴钊、刘东升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左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现代使用
“瞽旷”属于较为典雅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于日常口语,主要出现在:
- 涉及中国古代音乐史、文化史的学术研究或论述中。
- 引用古籍或创作具有古典韵味的文学作品时。
- 作为“师旷”的一种别称或代称。
网络扩展解释
“瞽旷”是古代汉语中对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盲人乐官师旷的合称,其含义及背景如下:
词义解析
- 瞽(gǔ):本义为盲人,特指古代因目盲而从事音乐或占卜等职业的人。
- 旷(kuàng):此处指师旷,春秋晋国乐官,以超凡的音乐造诣闻名,因失明而被称为“瞽旷”。
文献引用
这一称呼多见于先秦及汉代典籍:
- 《庄子·胠箧》提到“塞瞽旷之耳”,以师旷的听觉敏锐反衬感官限制的哲学思考。
- 扬雄《法言·问神》称“瞽旷不能齐不齐之耳”,借其音乐才能探讨感知差异。
- 葛洪《抱朴子·喻蔽》将瞽旷调钟之技比作高深学问,强调专业造诣的价值。
文化内涵
作为盲人乐师,师旷的形象常被用于道家思想中,体现“感官局限与内在智慧”的辩证关系。其名“瞽旷”既点明生理特征,又暗含对音乐通神能力的推崇。
如需进一步了解师旷的具体事迹(如“师旷鼓琴”典故),可参考《左传》《韩非子》等史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白版天子蚌珠弁兵扁蒲秧搏鬭勃郁拆牌道字朝阳丹凤充边篡僞大射隄捍丁忧法钵访接芳蔬园方丈藩臬翻苏雰霭风湿覆觞过遍海门寒苞宦海风波竭蹷祭韭儆惧浄缾久以后考黜控临魁异辽丁燎猎灵祜镂衢卢蒲旅宴枚筮门圈名胜内亲外戚屏星七上八落虬户羣鬭软壳鸡蛋三翼善果哨哄少许升扬沈捺逃漏外骨弯奔汙亵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