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疾雷不及掩耳 ”。《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疾雷不及塞耳”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比喻行动或事情发生得极其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其核心含义与更常见的“疾雷不及掩耳”相同,但保留了古汉语中“塞耳”的用词特点。
最早见于西汉《淮南子·兵略训》:“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此处通过雷、霆的迅猛之势,强调用兵应抓住敌方犹疑的时机。
可通过《淮南子》原文或权威词典查阅更完整的典故分析。
《疾雷不及塞耳》这个词原指音速闪电,形容雷电发出的声音极为巨大,以至于声音先传来,而闪电还没看到。后来也用来比喻事情发生得非常迅猛,超乎人们的想象。
《疾雷不及塞耳》的拆分部首为疒、虎、一、口、四,总共11画。
《疾雷不及塞耳》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家李白的《行路难》一诗。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旅途中遭遇种种困难,其中的一句“疾雷不及塞耳”形象地描述了闪电声音快于雷声的情景,用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怒和对逆境的反抗。
《疾雷不及塞耳》的繁体字为「疾雷不及塞耳」,拆分部首和笔画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体形态和现代写法有一些不同。具体到《疾雷不及塞耳》这个词,古时写法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别,但整体字形基本相同。
他的行动如《疾雷不及塞耳》,让人猝不及防。
疾速、闪电、巨大、声音、迅猛
迅雷不及掩耳、声势浩大、瞬息万变
缓慢、静谧、稳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