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谦虚柔弱。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北派贵自强,南派贵谦弱。”
“谦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基本释义
指“谦虚柔弱”,形容人态度谦逊且性格温和,不张扬或强势。该词由“谦”(谦虚)和“弱”(柔和、不强势)组合而成,强调内外兼有的低调特质。
引证与用法
语境与延伸
该词多用于描述思想、学派或人物特质,常与“自强”“夸强”等词对举,体现传统文化中刚柔并济的哲学观。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学术或文学讨论中。
“谦弱”强调谦逊与柔结合,既有道德修养的意味,也反映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上述引文来源。
谦弱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具有谦虚和弱小的含义。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讠和弓,总共有10个笔画。
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强调了一个人应该谦虚、谦逊,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谦弱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美德,它传达了人们对于谦卑和谦虚态度的推崇。
在繁体字中,“谦弱”这个词的写法是謙弱。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谦弱分别写作“謙”和“弱”,其中“謙”字在繁体字中写作謙;而“弱”字在繁体字中写作弱。这些字形的演变经历了千年时间,才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方式。
一些描述谦弱的例句包括:
1. 谦弱使人更加接近真实的自我。
2. 他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一直保持着谦弱的态度。
谦弱的组成词为:谦逊、谦虚、谦恭等。
近义词有:谦虚、谦逊、谦恭、谦和。
反义词有:骄傲、自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