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让顺从。《易·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孔颖达 疏:“听,从也。既不能拯动,又不能静退听从其见止之命,所以其心不快矣。” 宋 陆游 《急雨》诗:“ 祝融 退听不敢骄,父老歌舞看稻苗。” 清 黄景仁 《大雷雨过太湖》诗:“我思阳月阳退听,岂宜玉虎鸣其兇。”
“退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uì tīng,其核心含义为退让顺从,常见于古代文献及诗词中。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退”和“听”组成,字面意为“退步听从”,引申为主动让步、服从他人或形势。例如《周易·艮卦》中提到“未退听也”,孔颖达注解为“不能静退听从其见止之命”(),强调对既定规则的遵从。
经典出处
源自《易经》中的卦辞:“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此处指在无法改变局势时选择退让。宋代陆游《急雨》诗中的“祝融退听不敢骄”则用拟人手法,描述火神因敬畏自然力量而收敛()。
近义词与用法
与“退避”“顺从”等词义相近,多用于形容对权威、自然或不可抗力的服从态度。例如清代黄景仁诗句“阳月阳退听”暗喻时节更替中的顺应规律()。
注意辨析
部分现代解释(如)提到“因听闻消息而不再听取信息”,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或引申用法,需谨慎参考()。
建议在古文阅读中结合上下文理解其“退让”本质,日常使用则多保留传统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周易》原典()。
《退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退”和“听”两个部分组成。
1. “退”的部首是“辵”,总笔画数为5画。意为往后退却,离开,不再参与。
2. “听”的部首是“耳”,总笔画数为7画。意为用耳朵感知声音。
《退听》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的《诗经·国风·齐风·硕人》:“采之回也,招之退也。”意为召集而后离开。此后,《退听》一词表示不再聆听,不再留意于某个事物。
在繁体字中,词语“退听”仍然以“退”和“听”两个字相同的形式书写。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形稍有不同。“退”的古字形为“退”字上方加方块,“听”的古字形为“口”字加上一个小点。
例如,可以使用《退听》这个词语来构成一些其他词汇,如“退听者”(指不再倾听的人),“退听会”(指不再参加的会议)。
一些近义词如“不听”、“置之不理”可以用来表示不再关注或聆听。反义词可以是“专心听”、“聚精会神”等表达相反意思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退听了过去的批评,开始独立自主地思考。
2. 在这个数字时代,不了解新的科技信息很容易退听。
总结起来,《退听》是一个由“退”和“听”组成的词语,意为不再关注或聆听某个事物。它可以用于组词、有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也有一些古代写法和繁体字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