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牌档的意思、大牌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牌档的解释

方言。领有执照,在街旁出售食品、杂物的小摊。《深圳特区报》1984.4.3:“地方特色的、曾服务街坊群众几十年的‘大牌档’,一旦将要面临被取缔的命运,广大市民都无不为之惋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牌档是粤港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词汇,指代提供露天餐饮服务的固定摊位或食肆。根据《广州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记载,“大牌”源自香港政府1950年代颁发的“固定摊位小贩牌照”(俗称大牌照),与流动摊贩的“小牌”形成区别,“档”在粤语中特指摊位,二字组合后专指持有正规牌照的露天食肆。

该业态起源于香港二战后的重建时期,据香港政府档案处《市政事务署年报(1956-1960)》显示,为规范街头饮食业,政府于1956年实施牌照分级制度,持牌者可经营包括煮炒在内的熟食业务。典型的大牌档配置包含折叠桌椅、明火炉灶及防雨帐篷,常见经营时段为傍晚至凌晨,主要供应粥粉面饭等平民美食。

文化人类学研究者李明在《香港市井饮食图谱》(三联书店,2012)中指出,大牌档承载着社区记忆功能,其开放式烹饪过程形成特有的“镬气”饮食美学。随着城市发展,现存持牌大牌档数量锐减,根据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2024年统计,全港仅存28个合法大牌档牌照,集中于中环、深水埗等历史街区。

网络扩展解释

“大牌档”是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词汇,其含义和演变过程如下:

1.基本定义

“大牌档”指领有合法执照、在街边或巷内经营的小吃摊,通常以简易档口形式存在,提供食品和杂物销售。其特点是流动性强,桌椅常露天摆放,具有浓厚市井气息。

2.词源与演变

3.现状与文化意义

4.延伸知识

香港政府曾于1972年推行“十年建屋计划”,改造传统大牌档为固定熟食亭,但市民仍习惯称其为“大牌档”。

别人正在浏览...

白纻歌班心边郡鄙狭财旺生官参稽草上霜尘怀掣曳曳驰辉赤鸟磋跌黨同妬異道冠奠酬动地惊天高手罕俪鹤骨松筋洪施画栋雕梁慌促欢聚一堂涧峡畿服金缕衣金石之策亢阳狂为卖儿鬻女妙算迷中娘家鸥鹭忘机配角劈嗒拍嗒屏围钳口不言鮂鮋趋求容畜塞涂折床生兵时见逝没世嗣收帘顺履説开四方步厮杀田舍子屯驻弯拴文选楼五态祥变献豕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