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降的祸殃。《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语》:“由是观之,天殃与上罚所以别者,闇与显耳。” 唐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王敦失守》:“天殃危社稷,烽火及 甘泉 。”
“天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天殃(拼音:tiān yāng)指天降的祸殃,即自然或超自然力量带来的灾难或不幸。该词常用于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强调灾祸的不可抗拒性。
古籍引用: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如“天殃危社稷,烽火及甘泉”。
“天殃”的构成中,“天”指自然或神明,“殃”指灾祸,整体体现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其用法多带有警示或劝诫意味,常见于强调因果报应的语境。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礼记》《春秋繁露》等文献。
天殃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天灾和祸殃。它由“天”和“殃”两个字组成。
天殃的部首是“一”和“殳”,其中“一”是“一丝”字旁,表示天空;“殳”是古代兵器的一种,代表祸患。它们的笔画分别为4和10。
天殃一词最早见于《班固·汉书》:“凡百姓戮力于北伐,所殃戮者,皆天殃之,非民殃也。”意即人民为北方的战争而付出生命的代价,是来自于天灾而非人祸。在繁体字中,天殃的写法为「天禳」。
在古时候,天殃的写法也有差异。古代《字彙》中的写法为「天飏」,意为天空飘动或者天空中的不好的事情。
1. 这场洪水造成了巨大的天殃,许多房屋被冲毁。
2. 我们应该尽力预防和减少天殃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
灾殃、天祸、天灾人祸。
天灾、灾难、祸患。
祥和、安宁、福祸无门。
卜筮藏猫猫常篇鸱蹲持虎刺骨村鬼弹壳登楼点首罦罝鬼里鬼气固色海纳害臊胡妲翞翞践莅嘂嘑凈扫进缴絶育控名责实口具揆地利柄临凡禖宫靡草明瞳铙管扭力潘水飘风过雨情信群分类聚桑土绸缪上首伤殒牲粢蜃器慎修世禄熟铁丝绦榫眼宿禽太大兄擡驾太阳年田径运动投刃皆虚贤豆相对无言显阳仙者孝德效犬马力笑颜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