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报的意思、待报的详细解释
待报的解释
(1).等候批覆。《晋书·刘颂传》:“时 蜀 新平,人饥土荒, 颂 表求振贷,不待报而行,由是除名。”《周书·长孙俭传》:“ 俭 旧尝诣闕奏事,时值大雪,遂立於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新唐书·严郢传》:“御史臺请天下断狱一切待报,唯杀6*人许偿死,论徒者得悉徙边。”
(2).特指州县判决罪人死刑后,申报朝廷,等候批准处决。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折:“一个待报的犯妇,不知为甚么?好是凄惨也呵!”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大人, 张鼎 行至禀墙边,见一个待报的囚人,称冤叫屈。”《元史·刑法志一》:“自后继体之君,惟刑之恤,凡郡国有疑狱,必遣官覆讞而从轻,死罪审録无冤者,亦必待报,然后加刑。”
词语分解
- 待的解释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门,有人来了。 待 ā 停留,逗留,迟延:你待一会儿再走。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 报的解释 报 (報) à 传达,告知: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报。报端。 回答:报答。报恩。报仇。报国(报效祖国)。报酬。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报应。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待报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待报
在汉语词典中,“待报”是由“待”与“报”组合而成的动词性短语,其核心含义为等待答复或等待回报,常见于正式文书或书面语境。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字义分解
-
待
- 本义为等候、期待(《说文解字》:待,竢也)。
- 引申为需要处理或应对的状态,如“待办”“待命”。
- 来源:《汉语大词典》
-
报
- 本义指答复、告知(《说文解字》:报,当罪人也)。
- 引申为回应、回报,如“报告”“报恩”。
-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二、整体释义
“待报”强调因需回应而处于等待状态,具体分两类:
-
等待上级/官方的批复
- 例:古代公文中的“谨奏待报”,指呈递文书后等候裁决(《中国历代官制词典》 。
- 现代用法:行政审批中的“待报批文件”。
-
等待回报或结果
- 例:“施恩待报”指给予帮助后期待对方回应(《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
三、近义词辨析
- 候复:侧重等候回信(如书信往来)。
- 待批:专指等待批准(多用于行政流程)。
- 待报:更强调对“回应行为”的期待,涵盖批复、回报双重含义。
四、经典用例
- 《汉书·贾谊传》:“奏议待报,而政事日急。”
——臣子呈递奏章后等待皇帝批复,体现行政流程中的“待报”。
- 《聊斋志异》:“恩深待报,虽死无憾。”
——受恩者等待报答的机会,凸显道德层面的期待。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 《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语文出版社)
(注:因部分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出版社纸质权威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待报”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
等候批复
指等待上级或相关机构的回复或批准。例如古代官员在处理政务时,需将决策上报并等待结果。
- 文献用例:《晋书·刘颂传》记载“不待报而行”,指未等批复便擅自行动。
-
特指死刑复核程序
古代司法制度中,州县判决死刑后需申报朝廷,待批准后方可执行。
- 元代司法案例:元杂剧《魔合罗》提到“待报的女囚”,即等待处决批复的女犯人。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 行政流程:常见于古代公文往来,如北周《周书·长孙俭传》描述官员“立雪待报”,体现对批复的重视。
- 司法制度:元代规定死刑需中央复核(“死罪审録无冤者,亦必待报”),以防止冤案。
三、相关例句
- 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形容紧急事务需及时批复)
- 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即便期待报仇,亦需先知实情。(引申为“等待结果”)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文献、司法制度及文学作品的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元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按本阿堂宝鼎饱世界庳狭稠掩掩悴颜村鸟黨輩道衣颠来播去艓子抵击短状范张鸡黍風珂風斯在下覆落高躅拱玩狗碰头和啰槌幻瞖隳沦魂神虎旗交戒截发久怀酒史九筵军勋宽科蓝领蜡社楼道蛮话猛禽默换潜移南京长江大桥鲵鱼偏驳乾巴利落寝帐啓衅辁车入夥飒爽英姿色空疝瘕哨聚沈吟未决师直为壮殊选鞺鞈土木身无岁详理小琐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