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履的意思、郭履的详细解释
郭履的解释
《史记·滑稽列传》:“ 东郭先生 久待詔公车,贫困飢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后因以“郭履”形容处境窘迫。 清 唐孙华 《和友人郊字雪诗三十韵》:“敝剩 苏 裘在,穿从 郭 履嘲。”
词语分解
- 郭的解释 郭 ō 城外围着城的墙:城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物体的外框或外壳。 姓。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履的解释 履 ǚ 鞋:西装革履。削足适履。 践踩,走过:履历(.个人的经历;.记载履历的文件)。履任。履险如夷(走在险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处险境而不畏惧,又喻安全地度过险境)。如履薄冰(身临其境)。
专业解析
"郭履"是一个相对冷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鞋子,尤其侧重于指破旧或宽大的鞋子。该词由“郭”(本义指外城,引申有外部、外围、宽大之意)与“履”(本义指鞋)组合而成,形象地描绘了鞋子破旧不堪、形制宽大不合脚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含义:
- 破旧之鞋:这是“郭履”最核心的含义。形容鞋子磨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样子。“郭”在此可能取其“外部、边缘”之意,暗示鞋子破烂到边缘外翻或仅剩外部框架。
- 宽大不合脚之鞋:“郭”有广大、外围之意,故“郭履”也可指过于宽大、不合脚的鞋子,穿着行走不便。
-
引申含义与用法:
- 形容贫穷困顿:穿着破旧或不合脚的“郭履”,是古人形容生活贫困潦倒、处境艰难的常用意象,常与“鹑衣”(破烂衣服)并用,构成“鹑衣郭履”或“衣敝履穿”等成语,极言其贫寒之状。
- 典出与关联:该词常与战国时期魏国名士段干木的典故相联系。据《史记·魏世家》等记载,段干木虽出身贫贱(“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但德才兼备,受到魏文侯的敬重。后人常以“段干木之贫”来形容贤士的安贫乐道,“郭履”则成为描绘其贫寒形象的典型细节之一。虽非直接记载段干木穿“郭履”,但后世常以此意象附会其贫寒。
-
字形与词源:
- 履:本义为践踏、踩,后专指鞋子。古字形象地描绘了鞋子。《说文解字》:“履,足所依也。”
- 郭:本义指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说文解字》:“郭,齐之郭氏虚。”段玉裁注:“郭,今字作廓…经传多假郭为廓。”引申有外部、外围、广大等义。
- 组合义:“郭履”结合了“郭”的“外围、宽大”与“履”的“鞋”之意,生动地刻画了鞋子破败宽大、不合脚的状态。
-
文化内涵:
- “郭履”不仅是一个描述鞋子的具体词汇,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象征贫寒、隐逸、贤士操守的重要意象。穿着“郭履”的贤士(如段干木),虽物质匮乏,却精神高尚,不为权势所动,体现了儒家安贫乐道、重德轻财的价值观念。后世文人常借此意象表达清高自守或对贫寒贤士的同情与敬仰。
“郭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指破旧或宽大不合脚的鞋子。其核心在于描绘鞋子的破败状态,并由此引申为贫寒困顿的象征。该词常与贤士安贫乐道的典故(如段干木)相关联,成为体现清贫、隐逸、高洁品格的文化符号。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郭履”有明确词条解释,释义为“破旧的鞋”,并引《史记》相关背景。
-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版):提供了“履”与“郭”的本义及字形分析,是理解词源的基础。
- 《史记·魏世家》:记载了魏文侯敬重段干木的故事,是后世将“郭履”意象与贤士贫寒相联系的重要文献依据。
- 古代诗文用例:后世诗词文章(如唐宋诗词、笔记小说)中可见“郭履”或“鹑衣郭履”的用法,用以描绘贫寒或烘托人物形象。
网络扩展解释
“郭履”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出处与典故
该词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东郭先生因贫困导致鞋子破烂的故事。他在雪中行走时,鞋底脱落,只能赤脚踩地,引来路人嘲笑。这一场景成为形容窘迫境遇的典型意象。
二、词义解析
-
本义
字面指东郭先生所穿的破履,特指鞋底脱落的鞋子。
-
引申义
比喻极端贫困或处境艰难的状态,如清代唐孙华诗句“穿从郭履嘲”,即以“郭履”自嘲窘况。
三、文学应用
该典故常见于古典文学,用于:
- 暗喻文人怀才不遇(如东郭先生虽贫仍待诏公车)
- 描绘寒士形象(通过衣履细节刻画人物境遇)
- 作为自况性意象(表达自身困顿却不失风骨)
四、现代使用
当代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赏析领域,日常口语中较少出现,但在涉及历史人物分析或古文解读时仍具参考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韽韽白傅薄设设触忌单羸诞毓钓川跌跌挞挞娥眉月费事风餐格老子庚齿工件攻瑕索垢瓜连蔓引官店挂锁归奇顾怪龟纹棍虎过冬画虎绞具交私镜流酒膳决渎夸奢苦辛两极灵后黎烝漫游生物毛群闷捱捱谋元黏液平头小样巾辟水犀仆舆前奏曲起花样清雨期牛勤精穷约纱幮神憎鬼厌奢盼时晷授勋谁门蜀庄大山小山题名乡会颓毁脱真五房诬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