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蝈蝈的意思、蝈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蝈蝈的解释

一种像蝗虫的昆虫。俗称叫哥哥。身体绿色或褐色,腹大,翅短,善跳跃,吃植物的嫩叶和花。雄的借前翅基部摩擦发声。 清 顾禄 《清嘉录·养叫哥哥》:“秋深,笼养蟈蟈,俗呼为‘叫哥哥’,听鸣声为玩。藏怀中,或饲以丹砂,则过冬不僵。笼刳乾葫芦为之,金镶玉盖,彫刻精緻。”《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等开了春儿,满地的高粱穀子,蟈蟈儿,蚂蚱,坐在那树阴儿底下看个青儿,纔是怪好儿的呢!”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四章:“多么美丽的夏夜呵,晶莹的星星在无际的灰蒙蒙的天宇上闪烁着动人的光芒;蝈蝈、蟋蟀和没有睡觉的青蛙、知了,在草丛中、池塘边、树隙上轻轻唱出抒情的歌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蝈蝈(guō guo),学名螽斯科昆虫,是中国民间对一类常见鸣虫的俗称,特指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一种直翅目螽斯科的昆虫,体型较大,通体绿色或褐色,触角细长,后足发达善跳跃。雄虫前翅有发音器,通过摩擦发出响亮、连续的“聒聒”声,故得名“蝈蝈”。主要栖息于草丛、灌木丛中,以植物嫩叶或小型昆虫为食,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中国昆虫志》直翅目卷,科学出版社。

二、古称与别名

蝈蝈在古代文献中称“蛞蛞”“聒聒儿”,清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有虫,便腹青色,以股跃,以短翼鸣,其声聒聒,夏至则鸣,秋寒则止,曰聒聒儿”。民间亦因其鸣声或外形称“叫哥哥”“纺织娘”(注:纺织娘实为另一类螽斯)。

来源:刘侗《帝京景物略》;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三、文化意象与民俗

蝈蝈因鸣声清越,自古被视为夏秋之趣的象征。明清时期,北方盛行畜养蝈蝈为宠物,以葫芦或竹笼贮之,冬日揣于怀中听鸣,称为“冬鸣”,《清宫兽谱》亦收录其形态。此习俗至今留存于京津、山东等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来源: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故宫博物院《清宫鸟谱·兽谱·虫谱合集》。

四、科学分类与特征

现代昆虫学归类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优雅蝈螽属。其形态特征包括:

五、相关文学与艺术

蝈蝈频繁出现于诗词画作中,如齐白石《草虫册》以工笔绘蝈蝈配瓜叶,题“鸣虫喜清荫,瓜叶何田田”;《红楼梦》中薛蟠调侃宝玉“蝈蝈蝈,在葫芦里”,反映清代贵族畜虫之俗。

来源:齐白石《草虫图册》,故宫博物院藏;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现代学术文献可参考中国知网、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蝈蝈是一种昆虫,属于直翅目螽斯科,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蝈蝈是螽斯科大型鸣虫的通称,学名通常指螽斯类昆虫。其名称源于雄虫通过摩擦前翅基部发出“括括括”的清脆鸣声,因此也被俗称为叫哥哥。

二、形态特征

三、生活习性

四、文化意义

蝈蝈在中国有悠久的观赏历史,清代《清嘉录》记载了将其养于葫芦笼中的习俗。它与蟋蟀、油葫芦并称“三大鸣虫”,常被作为宠物饲养。

五、生态作用

属于益虫,能控制玉米螟、松毛虫等农业害虫种群。


注:蝈蝈的别名在不同地区有蛞蛞、蚰子等变体,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版臿不对当赤丁子冬令附荐芣苢改过作新隔墙人攻心扼吭狗养的光缆顾计孤学咳家阛阓攉铜弧骑户主简剩狡猱开君童客曹蜡面茶丽寳离被历指龙翔凤舞论笃吕祖毛兵瞀瘛霓帔陪房淜淜駊騀破斧缺斨迁播情歌嶔岩穷绝蛩蛩榷务软战三饥两饱勝絶射蜮双林说好嫌歹讼愬锁国政策鲐稚阗繁托蒙箨质外罩枉害帷宫喂虎割肉乡愿闲歇泉